在距離立案調查將滿一年的7月18日,歷經多番延宕,,我國商務部對美韓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反傾銷初裁終于落地,。但耐人尋味的是,同被列為調查對象的歐盟,,卻在此輪初裁公告中“漏網”,。聯(lián)想到眼下仍在膠著的歐盟對華光伏“雙反”案,、中歐圍繞價格承諾的談判正處核心階段,光伏業(yè)界紛紛猜測,,會否中國將以對歐多晶硅傾銷“既往不咎”,,來換取歐盟在當前光伏談判中的讓步?若果真如此,,中國多晶硅企業(yè)的權益會被當做交換的籌碼么,?
歐盟漏網: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對于中國的多晶硅企業(yè)來說,曾經的望眼欲穿,、盼星星盼月亮,,在這份姍姍來遲的初裁公告面前總算是沒有白費。公告顯示,,中國將采用保證金形式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初裁認定,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48.7%,。
但這份初裁中人們卻遍尋不著歐盟的影子,這無疑令中國的多晶硅企業(yè)有些失望,。記憶猶新的是,,就在去年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調查正式立案,,并與同年7月20日已經立案的對美韓多晶硅的“雙反”合并調查,。
歐盟在初裁名單中的缺席,顯然令這一裁決的效力大打折扣,。這一意料之外,,是否又在情理之中呢?答案是肯定的,。畢竟從相關的貿易法規(guī)來看,,當初的合并調查并不意味著要合并發(fā)布初裁。中國對歐盟多晶硅的雙反和對美韓的雙反,,嚴格來看是兩個獨立的案件,,因為立案時間上相隔三個多月,從相應的法定調查期推算,,對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應該還在進行中,,因此分開裁決也并無不妥。
對歐多晶硅雙反或淪為交換籌碼,?
話雖如此,但眾所周知,,我國對歐盟的多晶硅初裁之所以備受外界矚目,,與當前中歐雙方圍繞歐盟對華光伏組件“雙反”案的角力和博弈,,有著無法分割的聯(lián)系。畢竟,,雖然歷經幾輪回合的較量,,中方接連得分,但歐盟拋出的“兩步走”初裁方案其實只是以退為進,、并未做出實質性讓步,,而中國企業(yè)的弱勢地位也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
6月4日,,歐盟初裁決定對華光伏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稅率將升至47.6%,。目前距離這一期限僅有兩周多的時間,,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窗口就將關閉。歐盟方面顯然是以逸待勞,,而中方手中能夠爭取對方讓步的籌碼卻已所剩無幾,,對歐多晶硅雙反正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張。
歐盟對華光伏“雙反”案牽涉利益巨大,,中歐雙方的談判必定是一場全面的考量和艱難的博弈,。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中國要想在談判中獲得對己有利的環(huán)境,、最大限度達成談判目標,,對歐盟完全不做讓步也是不現(xiàn)實的。但另一方面,,對于中國而言,,維護光伏組件制造企業(yè)的市場份額固然重要,而多晶硅企業(yè)的權益也同樣不容忽視,,“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眼下來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舍便成為擺在中國眼前的一個兩難困境,。其實,,歐盟也深知,多晶硅雙反不僅是中國談判的籌碼,、也是最后的底牌,;但在談判桌上過早亮出底牌無疑是自尋死路,所以對于此次在初裁名單中的“漏網”及其背后的玄機,,歐盟也是心知肚明,。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無論抉擇多么艱難,,從目前的談判進展來看,,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最終攤牌的時刻已經近了。倘若對歐盟多晶硅刀下留情,,雖然中國的相關企業(yè)勢必難以接受,,但這種可能性顯然較大。畢竟,,作為德國最大的多晶硅出口國,,我國若對歐盟多晶硅征稅,德國產業(yè)首當其沖,。雖然德國曾是這起光伏案的始作俑者,,但在最近的投票站隊中已選擇站在中國一邊;考慮到其作為歐盟“火車頭”的影響力和威望,,如果取消對其多晶硅征稅,,從而換取德國及其“小伙伴們”在光伏談判中對中方主張的進一步支持,或可為中歐雙方最終如期解決爭端,、握手言和鋪平道路,。
談判陷僵局 多晶硅成旁敲側擊工具?
所謂“價格承諾”談判,,具體內容為中方承諾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不低于某個最低價格,,并設定具體時間期限;同時承諾將每年出口至歐洲的組件限定在一定的規(guī)模范圍內,。作為交換,,歐盟將不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中國光伏出口商在歐盟市場承諾最低價格,,以代替支付平均47.6%的高額懲罰性關稅,,是這場談判進行的基礎。
但從歐盟方面?zhèn)鞒鱿⒎Q,,距離8月6日的磋商最后期限越來越近,,目前談判已經達到最激烈狀態(tài),對于爭議焦點最低承諾價格,,中歐雙方已展開了數周的拉鋸戰(zhàn),,但心理價位仍存一定差距。
一方面,,在對華強推“雙反”方面的死硬派,、歐盟貿易專員德古赫特近來一反常態(tài)放軟了身段,正在試圖接受0.58歐元/瓦的最低價格,,這和中國方面提出的價格已經相對接近,;而中國方面也已經改變了原先堅決不同意超過0.5歐元/瓦的立場。這樣,,中歐之間的價格分歧已經從早先的每瓦0.15歐元縮小到0.05歐元,;雖然只有0.05歐元,,但這已是中國光伏企業(yè)能否保本的生死線,對于中方來說,,進一步妥協(xié)的空間已經基本不存在。
雖然談判暫時陷入僵局,,但中國顯然加大了旁敲側擊的力度,。國務院最新出臺的光伏新政“國八條”,雖然主要是針對國內市場,,但裝機目標超預期的大幅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的顯著加碼,還是在歐洲光伏業(yè)界引發(fā)了關注和震動,。畢竟,,歐盟市場在全球份額占比的整體萎縮,已是大勢所趨,,而中國市場卻還有巨大的增長和開拓空間,。對于坐慣了頭把交椅的歐盟來說,伴隨中歐實力對比的悄然嬗變,,也不由感慨“攻守之勢異也”,。此時對歐多晶硅反傾銷初裁引而不發(fā),也更有利于加強對歐盟在心理層面的震懾,,促使其內部的擔憂和不滿進一步轉化為反對中歐貿易戰(zhàn),、主張談判解決光伏議題的力量。
多晶硅初裁并非救命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陷入大規(guī)模停產境地的國內多晶硅產業(yè)而言,,中國對美韓多晶硅“雙反”初裁的落地并非預想中的救命稻草。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協(xié)會硅業(yè)分會近日發(fā)布的一份研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2.8萬噸,同比下滑23.6%,。目前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yè)中,,僅剩6家企業(yè)勉強維持開工,其余企業(yè)均已關閉生產線,,即有86%企業(yè)已經停產,,國內整個產業(yè)的產能利用率不足30%。
多晶硅的供求狀況也并不支持價格大漲,。目前,,全球多晶硅市場仍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僅保利協(xié)鑫,、德國瓦克,、韓國OCI等全球前五大供應商的產能就可供應2013年的全年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海外多晶硅可能會轉道我國臺灣等地,,加工成硅片后再向我國出口,;這種規(guī)避“雙反”的做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初裁效果,。
行業(yè)機構Solarbuzz日前則指出,,光伏元件價格迅速下跌雖然使廠商苦不堪言,但也促使系統(tǒng)安裝價格下降,。許多先前由于成本原因而對太陽能關閉的市場開始開放,,并有潛力提供長期的發(fā)展商機。預計今年全球終端市場需求將超過35GW,,并仍然有更高的潛力,,其中有近一半是來自于中國和日本市場。
可見,,市場并未對中國多晶硅關閉,,對美韓的反傾銷初裁也并非萬能藥,只是為全行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緩沖期,。說到底,,中國企業(yè)還應在降本增效上下苦功,尤其在成本上盡快形成與海外多晶硅巨頭相當的競爭力,,才是長遠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