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其他 > 業(yè)界動態(tài) > 太上頭了,!這3位院士怎么凈說大實話,?

太上頭了!這3位院士怎么凈說大實話,?

2019-09-16
關鍵詞: 科技 中科院

  9月12日,,中科院召開“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戰(zhàn)略與決策高層論壇,。會上,三名院士圍繞中國科技未來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今天的推送稍微有點兒長,不過真心希望大家都能看完,,不要覺得雨女無瓜,。畢竟他們在這里掏心掏肺的講,最終還不都是為了你們,。

  下面奉上精彩演講實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

640.webp (46).jpg

  把基礎和應用分成上下游不利于科技發(fā)展

  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已經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的線性科研模式,。繼續(xù)沿用固定的科研模式,,可能會延緩我們實現科技強國的進程,。

  我們需要認真梳理,理清哪些需要繼承,、哪些需要補充,、哪些需要揚棄。

  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已經進入了新時期,,新時期要有新科研模式,。相信新科研模式會讓科研工作進入新天地。我談兩點意見:

  1. 要轉變線性的科研模式,,更加重視基礎性的發(fā)明,。

  我們國家一直把科研工作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fā),。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分為上下游的關系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和技術是平行的,,沒有絕對先后,,發(fā)明和發(fā)現是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重大的發(fā)明往往包含新的發(fā)現,。

  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究投入占比5%,,雖然不足,但國家非常重視,;可近幾年我們應用研究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上世紀大概在20%左右,現在降到10%左右,,好像沒有呼吁要增加,。

  國外應用研究占20%~50%。我們國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應該更加鼓勵應用研究,,多做源頭上創(chuàng)新,克服重論文,、輕發(fā)明傾向,,更加重視基礎性發(fā)明。

  國家正在籌建國家實驗室,,但在新興領域,,我們要像重視國家實驗室一樣,重視企業(yè)里的創(chuàng)新實驗室,。

  信息領域的重大發(fā)明,,包括集成電路、晶體管,、主流操作系統(tǒng)等都是出自企業(yè),。計算機界的圖靈獎大家看成跟諾貝爾獎一樣的分量,,70余名圖靈獎得主中,只有萬維網的發(fā)明者伯納斯·李一個人是來自國家實驗室,,其他都來自大學和企業(yè),。

  2. 要改變成果轉化的觀念,真正推動企業(yè)成為創(chuàng)新主體,。

  成果轉化觀念在我們國家根深蒂固,,幾乎所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文件都會提到。但是看看國外,,幾乎沒有人提這個,,只講技術轉移,沒有成果轉讓這個詞,,更沒有成果轉化率一說,。

  我們經常說國外成果轉化率60%、70%,,中國只有15%,不知道哪兒來的,,國外沒有這個指標,。

  成果轉化的基本思路是從技術出發(fā)找市場,這是違背企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的做法,,成功的企業(yè)一定會根據市場找技術,,一旦企業(yè)真正有對技術的需求,一定千方百計吸收有價值的技術,,不需要大學和科研單位漫無目的地做工作,。

  真正的技術轉移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提高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一個是形成市場牽引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環(huán)境,。

  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從國家經濟轉型的高度重視這一涉及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全局的問題,,促進大批高端的技術人才走進企業(yè),,大學和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參與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基礎性前瞻研究,這樣企業(yè)才能真正成為創(chuàng)新主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

  諾獎中學科交叉比例已升至4成以上

640.webp (45).jpg

  過去的70年,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成績值得驕傲,。與此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科學技術水平要支撐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仍然差距不小,。

  在這樣一個時期,,戰(zhàn)略選擇和對應的改革十分重要。從當前看,,以下幾個問題十分重要:

  1. 科研范式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

  有一種觀點認為,數據密集型將是新的科研范式的特征,。

  但事實上,,這也許并不是科研范式變化的主要方面,重視科學研究內容,、方法和范疇的根本性變革才是最為重要的,,比如靜態(tài)平均的研究應當轉向動態(tài)結構的復雜性研究。我們不應回避困難,。

  2. 學科交叉已成為新科學突破的主要途徑,。

  據統(tǒng)計,過去18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學科交叉成果的比例已經從上世紀的20%,,上升到40%以上。

  各種學科交叉研究機構層出不窮,,傳統(tǒng)的學科布局和科研組織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并采取措施,。

  3.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工程研發(fā)三類研發(fā)活動的非線性互動關系,已經成為各國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效率的關鍵,。

  對基礎研究而言,,科學前沿和需求導向是“兩條腿走路”,這兩方面科學問題的凝練機制十分重要,,這種互動關系應當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4. 培育更年輕的優(yōu)秀學者和鼓勵原創(chuàng)是當務之急。

  年輕人思想活躍,、思維還未形成慣性,,易產生原創(chuàng)思想,所以把鼓勵原創(chuàng)和年輕人才培養(yǎng)聯動起來可能更為有效,,基金委正在研究如何辦好這件事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這不僅是基于國家需求的判斷,,也是對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的判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正在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落實三方面的改革,,也就是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yōu)化學科布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

640.webp (44).jpg

  中科院要做“摩天大樓”地面下的基礎工作

  70年來,,中科院為中國建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對科學的布局和逐步完善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在國家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重要科學技術的重大項目,,中科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70年來,,中科院無愧國家和人民的期望,。

  進入新時代,中科院面臨著新機遇和挑戰(zhàn),,區(qū)域性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正在形成,,中科院肯定是主角,但如何發(fā)揮作用和怎樣發(fā)揮作用是需要下功夫的,。

  這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相信中科院能夠立新功,。我粗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人才是第一位的,。

  一是人才方面現在要建立學科和技術結構合理的團隊。二是形成一個人才能發(fā)揮才能的良好環(huán)境,。三是要形成健康的人才流動機制。

  2. 中科院要定好位,。

  以前經常有人討論“中科院存在定理”,,70年的成就表明,“中科院存在定理”是成立的,。新時代,,中科院的關鍵是為國家科學技術健康發(fā)展發(fā)揮更大作用,實現“四個率先”,。

  當前,,中科院既有能力為突破“卡脖子”技術、從基礎科學的深層次角度作出貢獻,,又能為“心腹之患”,、也即國家長遠發(fā)展提供源泉。

  中科院要打好“摩天大樓”地面下的基礎工作,,你做的基礎別人看不見,,但這對國家長遠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建設好大科學和綜合性的科學平臺,,為院內外的科學家服務,,這很重要,。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