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民用品相比,,汽車堪稱最為復雜的工業(yè)產品,,其透明度一向很差,甚至差到了即使是進行討論都不太容易的程度,。
設計的透明度一直是設計學界關注的課題,,因為這關系到設計如何提升為戰(zhàn)略,、如何產生革命性創(chuàng)新。不過很可惜,,汽車設計還幾乎沒有被作為討論和研究的對象,。與其他民用品相比,汽車堪稱最為復雜的工業(yè)產品,,其透明度一向很差,,甚至差到了即使是進行討論都不太容易的程度。
這當然不是有意的封閉造成的,。汽車設計具有極廣的專業(yè)關聯,,即使是軟件開發(fā)、表面處理,、皮革紡織,、甚至生產線規(guī)劃都與汽車設計緊密相關,而每一個領域都是體系完備的獨立專業(yè),。它們對汽車提出的需求和約束會明顯限制設計的自由和透明度,,而設計為了滿足這些需求,自身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雙方互相推高了彼此的門檻,,讓外界很難窺得究竟。
強制法規(guī)是汽車設計透明度很低的另一個原因,。僅僅是與造型設計緊密相關的強制法規(guī)就有百余條,,分布在汽車開發(fā)的前期、后期,、甚至直到售后階段,,而且往往都由強權部門檢測認可,這是其他民用工業(yè)產品不可想象的,。
在設計的推演過程中,,必須持續(xù)檢測每項法規(guī)的滿足性,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琢磨過程很像在雷區(qū)中選擇安全的前進路線,,而每一個不可碰觸的地雷,,都需要付出相當的人力和時間代價。久而久之,,這種經驗本身也成了高度專業(yè)的知識,,成為阻攔外界參與進來的障礙。
看看各項汽車設計大賽就能知道,,最低級別的參與者也得是高等院校的設計專業(yè)學生,。如果只是憑借興趣愛好或業(yè)余關注,是根本無法參與比賽的,雖然比賽本身并無身份和專業(yè)限制,。前兩年以眾包設計的模式贏得關注的凱翼汽車,,算是在設計透明度方面勇于開創(chuàng)的品牌,但業(yè)內人士都很清楚,,實際上參與眾包設計的仍然是專業(yè)人士,,并不像媒體說的那么“大眾”。
強調設計的透明度,,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將設計更多運用于架構策劃,、甚至研發(fā)戰(zhàn)略階段,而不是僅僅封閉在產品設計的實施階段,。但汽車設計界一個令人失望的現實是,,汽車被發(fā)明一百多年來,其基本架構并未發(fā)生本質改變,,動力單元和驅動單元的布置組合屈指可數,。
即便是新能源技術已經帶來了汽車內部架構的革命性創(chuàng)新,但從設計關注的核心——“用戶”的角度而言,,車的變化仍然不大,。
有希望徹底揭去汽車設計神秘面紗的,應該是無人駕駛技術的日趨成熟,,因為它將徹底改變設計的對象,。
傳統(tǒng)汽車設計針對的焦點是人對車的操控,,所有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設計都基于這種操控才能實現,,或者嚴重受制于操控系統(tǒng),。
但無人駕駛切斷了這種控制關系,使得設計關注點變成了人對車這一移動空間的自由使用,。這種從“人——機”到“人——空間”的關系轉變,,將讓設計擺脫眾多約束,擁有類似個人室內裝修的自由,。
此時,,另一個制約設計變得更透明的消極因素跳出來了——人的使用習慣。從上世紀60年代起的五十年間,,汽車技術的進步和交通系統(tǒng)的完善使得人們對汽車的操控,、整個社會與汽車之間的互相制約和適應都變得越來越穩(wěn)定、越來越趨同,。而無人駕駛技術帶來的車輛概念和使用模式的革新將嚴重沖擊這種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換言之,技術進步的速度將遠遠超過人們使用習慣改變的速度。
當然,,這也許只是個偽命題,,畢竟有反例已經證明——人們不是以極快的速度適應了智能手機的普及嗎?而且不僅如此,,人們仍然在對個人智能設備提出更多的要求,,對其技術進步始終保持著更多渴望。
但汽車與手機畢竟不同,,手機在用戶應用層面需要對接的只有一個電源接口而已,,但汽車則繁雜得多——道路交通等基礎建設、路牌停車等社會資源匹配,、事故處理和保險,、人身安全和法理倫理等等,隨便一個領域就需要眾多群體的協調和共同進步,,比技術層面的進步要麻煩得多,。
不過新技術對增加設計透明度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汽車設計是探究人對車更便捷更安全的使用,,終極的設計必然是以高度貼合人的需求和意愿,、更為簡單和智能的方式實現的。而所有新技術的共同點正是在將工程技術因素變得越來越模塊化,、后臺化,,把所有與用戶有關的應用因素更加透明化、開放化,,讓需求更直接面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