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倒塌后,,有人說壞,有人叫好,,結果是形成了數(shù)之不盡的各種方言,,這是造就多樣性文化的基礎,。古時候方言也是需要文字記載的,記載方言和民間故事的小文官稱為“稗官”?,F(xiàn)在時髦的“互聯(lián)網(wǎng)+”為方言提供了更多流行的機會,,大量的方言小故事、小段子視頻在微信,、微博上傳播,。而我有幸加入了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稗官”隊伍,和許多柳州仔一樣,,將2D的柳州方言進行3D的視頻作品轉化,。
2011年初我與朋友籌備拍攝獨立電影《廢嘎啦》,先不討論劇情如何,,單單是劇名就引發(fā)柳州人的親切感和關注,。“廢嘎啦”是斗斷了腿的蟋蟀,,意指廢人,、窩囊廢,、蠢蛋。在向社會征集“廢嘎啦”故事的預熱活動中,,我們收集到不少關于“廢”的奇聞軼事,,一時間贏得眾多擁躉、粉絲,。一位老年粉絲還來電詢問我們,,何以找出“廢嘎啦”這一流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柳州話用作電影名,我們回答說:這本就是做一部關于柳州仔的電影,,說幾個柳州年輕人的荒唐故事,。老年粉絲得知后頗感欣慰,他說,,對于柳州話人們有些誤解,,它并不都是臟兮兮、尖酸刻薄的,,至少“廢嘎啦”這樣的詞匯是有地域文化特點的,,損人不帶臟字,有節(jié)制,,萌萌的,。
2013年春夏之交,有朋友籌備策劃一部柳州方言的荒誕喜劇微電影,,我擔任制片人組建劇組,。籌備會上大家各抒己見,,一番交鋒后劇情主線隨即敲定,,但關于片名的討論,半晌都談不到興奮點上,。我提議,,片名就應該用柳州話,譬如“嫩子”,,精辟短小,,這是柳州人日常話語中用以替代“怎樣”“又如何”的問句句式,放在柳州人的日常語境中,,既充滿著憤世的荷爾蒙,,又有看破萬物法則的冷峻,符合一部喜劇微電影的基因,。
經(jīng)過劇組20個成員的精心拍攝和全力制作,,僅用40個工作日就完成了30分鐘時長的柳州話微電影《嫩子》,在全國視頻網(wǎng)站的點播總量突破3000萬次,,成為當年全國名列前茅的微電影之一,。柳州仔的效率和堅持得以體現(xiàn),。
這樣的痛快案例是有文化啟迪意義的。有朋友斷言,,在柳州區(qū)域至少有20個以上的類似《嫩子》的方言微電影項目會在感召下啟動并達成,。我和團隊的腳步也停不下來,2014~2015年,,突破單集微電影模式的微劇集“fun歪篇”開始上線吸引大眾眼球,,以周播形式播出,一時掀起追劇熱潮,。這部柳州微電影劇集的監(jiān)制——著名作家鬼子表示,,從劇集策劃開始就緊緊抓住柳州話的精髓,讓優(yōu)秀的柳州話更凸顯,,立足于柳州人戲謔調侃的語調和光怪陸離的俚語,,大作文章。
于是“莫裸我”(別騙我),、“阿妹克吃螺螄粉咩”,、“心松有海哪凱沒是馬爾代夫”(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馬爾代夫)等句式的微劇集甫一上線就令觀眾們捧腹大笑,。主要角色是一個愛崗敬業(yè)的豬肉佬,,在微劇集中因為過于專注自己的殺豬事業(yè)而忽視了妻子,妻子跟別人私奔了,。飾演豬肉佬的演員走在柳州街頭常常有熱心觀眾跟他問好合影,,太入戲的觀眾還關心他的“妻子”回家了沒有,需不需要幫忙去找,,令人哭笑不得,;很多觀眾還在網(wǎng)頁鏈接后發(fā)表評論,加入討論,,更甚者通過各種渠道給劇組主創(chuàng)輸送故事,、段子,互動融融,。
慶幸自己能加入微電影行列,,用類似于3D打印的方式來記錄、展現(xiàn)柳州方言,,呈現(xiàn)柳州這座工業(yè)之城溫情,、人文的另一面。這是酥心的,、粘稠的,、有意思的文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