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其他 > AET原創(chuàng) > 歷史回顧“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歷史回顧“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2015-03-10

  “漢芯一號" title="漢芯一號" target="_blank">漢芯一號”采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在只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個集成塊上有250萬個器件,,而且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鐘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經過國內權威專家驗證,認為這一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技術,,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

  “漢芯1號”正式發(fā)布于2003年2月26日。當天的盛大場面: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莆⒔涛撠熑讼?shù)到場,。 在發(fā)布會上,,由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鑒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皾h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fā)平臺,屬于國內首創(chuàng),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被視為“漢芯1號”發(fā)明人的陳進自然也是榮譽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chuàng)業(yè)領軍人物稱號,,2004年上海交大將其特聘為長江學者,。同時,陳進本人還身兼數(shù)職,,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交大創(chuàng)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事件敗露

  2006年1月17日,一個類似美國“水門”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fā)明的“漢芯一號”造假。[1]

  一些嗅覺敏銳的媒體很快介入,,進行了艱難的追索和求證,。在舉報人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事實漸次浮出水面,。一個月后的2月18日,,該事件的調查組得出結論:“漢芯一號”造假基本屬實。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向有關媒體通報表示,,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繳各項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騙取了如此數(shù)額的科研經費,,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責任人有沒有受到法律追究,。

  調查結論

  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家調查組并開始工作,,在其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專家調查組,,針對舉報人對“漢芯”事件的舉報內容,,采取與舉報人、當事人和相關人員面談,、現(xiàn)場查驗技術文檔,、分析對比有關技術資料,、查驗芯片演示系統(tǒng)和調閱相關音像資料等方式方法,對“漢芯”系列一至四號芯片的設計過程和性能指標等進行了全面調查與核實,。調查結論如下:

  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鑒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眾,。 據(jù)調查,,陳進負責的漢芯團隊所研制的“漢芯一號”,是一款208只管腳封裝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SP)芯片,,由于其結構簡單,,不能單獨實現(xiàn)指紋識別和MP3播放等復雜演示功能。為了在上海市舉辦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能夠達到所需的宣傳效果,,陳進等預先安排在“漢芯一號”演示系統(tǒng)中使用了印有“漢芯”標識,、具有144只管腳的芯片,而不是提供鑒定的208只管腳的“漢芯一號”芯片,。調查表明,,當時漢芯公司并沒有研制出任何144只管腳的芯片,存在造假欺騙行為,。

  “漢芯二號”是受某公司委托定制的DSP軟核,,漢芯公司完成了設計實現(xiàn),但核心技術不為其所有,;“漢芯三號”是對“漢芯二號”的簡單擴充,,技術上與“漢芯二號”來源相同,由于缺乏必要的外圍接口,,不能獨立實現(xiàn)復雜的應用,。芯片實際情況與漢芯公司宣稱的“已經達到國際高端的DSP設計水平”的說法不符,夸大了事實,?!皾h芯四號”是一款使用了其它公司中央處理器的單核系統(tǒng)芯片(SoC),不包含漢芯DSP核,,與漢芯公司向有關部委提交的項目文件中關于“漢芯四號”是雙核芯片的陳述不符,,存在夸大欺騙行為。

  2003年2月,,陳進負責的團隊推出的“漢芯一號”,,盡管不過是從美國一家公司買回的芯片,雇人將芯片表面的原有標志用砂紙磨掉,,然后加上“漢芯”標志“研制”而成,卻因為其欺騙成功,被鑒定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集成電路”,,是“我國芯片技術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此后,隨著“漢芯”二號,、三號,、四號相繼問世,“漢芯”項目成為國家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有關部門下?lián)艽罅空n題經費,,陳進本人不但當上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而且還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一系列稱號,。去年12月,上海交大接到對陳進等人涉嫌造假的舉報后十分重視,,立即對有關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考慮到問題的嚴肅性和復雜性,,上海交大隨即請求國家權威部門對事件進行深入全面調查,。 科技部根據(jù)專家調查組的調查結論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有關規(guī)定,,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科研項目的執(zhí)行,,追繳相關經費,取消陳進以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資格,;教育部決定撤銷陳進“長江學者”稱號,,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追繳相應撥款,;

  國家發(fā)改委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高技術產業(yè)化項目的執(zhí)行,,追繳相關經費。上海交大按照學校有關規(guī)定和程序,,經研究決定:撤銷陳進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撤銷陳進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