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yè)界動態(tài) > 華為起訴聯發(fā)科的背后,專利授權模式將巨變,?

華為起訴聯發(fā)科的背后,專利授權模式將巨變,?

2024-07-22
來源:芯智訊

7月18日晚間,一則關于“華為已向中國地方法院對聯發(fā)科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的消息引發(fā)業(yè)界關注,。有消息稱,,該訴訟可能涉及5G(或含4G、3G等)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專利,。

對此,,7月19日早間,聯發(fā)科針對“華為向聯發(fā)科提出可能涉及移動通信技術專利訴訟”的消息發(fā)布公告稱,,“此訴訟案件對公司無重大影響,,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公司不予評論,?!?/p>

1.jpg

聯發(fā)科1年要向華為付8億美元專利授權費?

據第一財經報道,,聯發(fā)科與華為在兩三年前對于相關專利費用就開始有分歧,,直到前段時間雙方就價格問題“談崩了”,才有了此次專利侵權訴訟。主要原因是,,華為根據終端專利授權的價格向聯發(fā)科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而聯發(fā)科則認為這個價格太高了,所以雙方無法達成一致,。

如果上述猜測屬實,,這將是華為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等行業(yè)既有專利許可模式下的一次全新嘗試,即由向終端設備廠商收取專利許可費,,轉向上游芯片廠商收取許可費,,即將專利許可層級從“終端級”轉向“組件級”。

根據華為2023年7月正式公布的其手機,、Wi-Fi和物聯網專利許可費率顯示:

4G手機的許可費率上限為:每臺1.5美元,;

5G手機的許可費率上限為:每臺2.5美元;

Wi-Fi 6消費類設備的許可費率為:每臺0.5美元,;

對于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設備,,許可費率為:凈售價的1%,每臺費率最高不超過0.75美元,;

對于通過物聯網增強聯接的設備,,許可費率則為:每臺0.3–1美元。

另外,,根據市場研究機構Omdia發(fā)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一季度全球5G智能手機市場,,基于聯發(fā)科芯片的5G智能手機從去年同期的3470 萬部增長至5300萬部,,同比大幅增長53%,市場份額高達29.2%,,同比增加了6.4個百分點,,排名第一!

據此,,如果華為按照每臺5G手機2.5美元的終端專利許可費率上限向聯發(fā)科收取專利費,,那么聯發(fā)科僅今年一季度僅5G手機芯片這塊就需要向華為支付高達1.325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如果再算上4G手機和Wi-Fi 6 以及物聯網相關芯片的專利許可費,,一個季度可能就需要支付超過2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一年下來可能就是要超過8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這顯然是一筆龐大的費用,。

按終端標準收取專利許可費是否可行,?

眾所周知,目前像高通,、愛立信,、諾基亞等通信技術大廠的專利授權費通常都是直接向終端設備廠商收取,收費標準也是按照終端設備的出貨量以及所使用的通信技術規(guī)格來按一定比例來向終端廠商收取。

如果華為直接向聯發(fā)科這樣的芯片廠商按終端收費標準收取專利授權費,,那么可能將意味著終端廠商將無需再為基于聯發(fā)科相關芯片的通信設備向華為支付專利授權費(或者只需支付部分費用),,不然就存在重復收取專利費之嫌。

對于華為來說,,這樣的收費模式可能比較省事,,無需再去找一家家的終端設備廠商(尤其是一些中小規(guī)模的廠商)去談判專利授權費,后續(xù)專利授權業(yè)務開展也將會更加的省心省力,。

但是像聯發(fā)科這樣的移動通信芯片大廠本身也有非常多的通信專利積累(終端廠商通信專利相對較少),,而且聯發(fā)科只做芯片設計,也不做終端產品,,這也使得聯發(fā)科難以同意華為希望按照終端的收費標準來向其收取專利授權費的要求,,即不愿意替下游終端客戶來向華為支付專利授權費。另外,,華為本身除了做芯片之外,,也擁有眾多的終端產品,如果相關終端產品涉及到聯發(fā)科的相關通信專利,,可能還需要向聯發(fā)科按終端收費標準來支付專利授權費,。在這樣的情況下,聯發(fā)科自然不會輕易妥協(xié),。

雖然早在2009年聯發(fā)科也曾與通信芯片大廠高通就其個別擁有的專利池(包括CDMA以及WCDMA的核心專利),,達成了與所有集成電路產品(包括CDMA以及WCDMA產品)有關的、廣泛的專利協(xié)議,。但是該協(xié)議僅涵蓋了集成電路產品,,并不涵蓋對于雙方客戶采用雙方集成電路產品生產的終端產品的技術專利授權,也就是說雙方客戶的產品如果涉及對方的專利,,仍需要獲得聯發(fā)科或高通的專利許可,。

另外,華為此前也曾有與高通達成專利授權協(xié)議,,但主要還是涉及終端產品層級的專利授權,。2020年7月底,高通在其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發(fā)布會上宣布,,已經與華為達成了一份新的長期專利授權協(xié)議,,其中包括一項交叉專利許可。與此同時,,高通還和華為還簽訂了一項協(xié)議,,結算之前許可協(xié)議下的到期款項。為此,,華為需要向高通公司支付一筆18億美元的一次性專利費用,。

這主要是由于華為擁有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眾多終端產品,,這些產品涉及了高通的相關專利。而高通主要是做芯片設計,,也不做終端產品,。同時,華為之前也一直有采用高通的通信芯片,。雖然受美國制裁影響,,有一段時間供貨中斷,但是在2020年四季度,,高通獲得了向華為供貨4G芯片的許可,。這也直接導致了華為需要向高通支付不菲的專利授權費。

如果未來通信專利收費模式真的能夠由傳統(tǒng)的向終端廠商收取的模式,,轉向直接向上游芯片廠商收取,,那么則意味著小米、OPPO,、vivo等眾多的下游的終端廠商可能將無需再向高通,、聯發(fā)科、華為等通信專利及通信芯片大廠支付高昂的專利授權費,。但是這也意味著上游的通信芯片廠商將需要替下游廠商承擔額外的專利授權成本,,這可能也將直接導致他們通過上調相關芯片的售價來分攤成本壓力,最終還是“羊毛”會出在“羊”(終端廠商)身上,。只不過,,對于這些專利大廠來說,不需要再跟眾多的終端廠商一家家的去談判收取專利費了,,終端廠商也不需要疲于應對各個專利大廠的輪番轟炸,。談判雙方將會由原來的強勢方(通信大廠)與弱勢方(終端廠商)的談判,轉向通信大廠之間勢均力敵的較量,。

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族數量占比全球第一

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大廠,華為擁有著龐大的專利組合,。

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超過12萬件有效授權專利,。根據華為法務部副總裁,、重大項目部部長沈弘飛在線上對媒體透露的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擁有20%的5G,、WIFI6專利,,10%的4G專利,15%的NB-IoT和LTE-M專利,?!?/p>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fā)展研究中心在2022年6月初發(fā)布的相關報告顯示,,當時全球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共21萬余件,涉及近4.7萬項專利族,,其中中國聲明1.8萬余項專利族,,占比接近40%,排名世界第一,。申請人排名方面,,華為公司已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族6500余項,占比14%,,居全球第一,。

2023年4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fā)布《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及標準提案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華為的有效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族數量占比為14.59%,,排名第一位;高通排在第二位,,其占比為10.04%,;三星排在第三位,其占比為8.80%,。

根據2024年初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開的2023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進行統(tǒng)計分析顯示,,華為以7822件PCT專利申請量位居第一。

在華為大量專利產出的背后,,更是離不開華為在研發(fā)領域的持續(xù)的大手筆的投入,。

公開數據顯示,華為近十年間累計投入的研發(fā)費用達到11,100億元人民幣,。2023年,,華為研發(fā)費用支出為達164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3.4%,。

已簽署近200項雙邊許可協(xié)議,,超350家公司獲華為專利許可

在多項重要業(yè)務受美國打壓出現下滑的背景下,2021年3月16日,,華為在深圳發(fā)布了《華為創(chuàng)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2020》,,上線了華為專利數字墻,同時公布了其5G專利許可費率標準,,5G多模手機單臺許可費上限為2.5美元,。這一舉動正式開啟了華為專利授權業(yè)務的擴張。隨后,,華為經開始向全球眾多的終端品牌征收特許權使用費,,其中就包括蘋果公司和三星電子。

2022年6月,,挪威芯片設計廠商Nordic Semiconductor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訂專利許可協(xié)議,。通過該協(xié)議,,華為將向Nordic及其客戶授予低功耗廣域(LPWA)蜂窩物聯網標準必要專利(SEP)的組件級許可,相關專利許可費按照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性(FRAND)原則設置,。

2022年12月9日,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與華為宣布簽訂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覆蓋了包括5G標準在內的蜂窩通信標準基本專利,。

2022年12月23日,華為宣布與諾基亞續(xù)簽專利交叉許可協(xié)議,,并與奔馳,、奧迪、保時捷以及寶馬等多家汽車制造商達成授予協(xié)議,。這些車企都希望在他們的汽車中增加通訊技術,。

華為僅在2022年就已簽署了20多項專利許可協(xié)議,涵蓋智能手機,、互聯汽車,、網絡和物聯網。在汽車行業(yè),,華為就和大約15家汽車制造商達成了使用其先進無線技術的協(xié)議,,其中包括奧迪、奔馳,、寶馬和蘭博基尼等知名品牌,。

2023年6月,日經新聞報道稱,,華為正在向大約 30 家中小型日本公司收取使用專利技術的許可費,。對此,華為于6月20日對外回應稱,,保護知識產權是創(chuàng)新的必經之路,,專利制度的本質是激勵創(chuàng)新。

在2023年7月13日的論壇上,,樊志勇宣布,,截至目前,華為已累計簽署近200項雙邊許可協(xié)議,。此外,,超過350家公司已通過專利池獲得華為專利許可,。

在已經達成合作的品牌廠商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三星、OPPO等領先科技企業(yè),,以及奔馳,、奧迪,、寶馬、保時捷,、蘭博基尼等頂級汽車制造商之外,,在華為最新公布的資料當中,另外兩家汽車制造商斯巴魯,、雷諾也赫然在列,。

2023年8月,華為還與愛立信簽訂了長期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xié)議,,該協(xié)議包括3/4/5G蜂窩技術在內的覆蓋了3GPP,、ITU、IEEE,、IETF等廣泛的標準相關基本專利,,覆蓋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終端設備銷售。根據協(xié)議,,雙方都許可對方在全球范圍內使用自身持有的標準專利技術,。但這也并不涵蓋雙方的客戶的專利授權。

2023年9月13日,,華為和小米宣布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覆蓋了包括5G在內的通信技術。

2024年3月5日,,華為通過官網宣布,,已與vivo宣布已簽訂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覆蓋了包括5G標準在內的蜂窩通信標準基本專利,。同時,,華為還宣布與亞馬遜宣布簽訂了一項多年專利交叉許可協(xié)議,解決了雙方之間的訴訟,。

2023年全球約有超過4.5億臺5G手機獲得華為專利許可

通過大量的專利對外授權合作,,華為獲得的專利許可費也在持續(xù)增長。

根據華為美國首席知識產權法律顧問史蒂文·蓋斯勒(Steven Geiszler)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截至2021年的過去三年中,,華為全球專利授權收入約為12億美元,相當于平均每年有4億美元的收入,。

樊志勇在2023年7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華為專利許可收入已經達到了5.6億美元,。相比過去三年的平均每年4億美元收入,,有了大概27%的增長。累計過去4年的專利授權收入達到了17.6億美元,。

樊志勇還透露,,華為歷史上累計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約是許可收入的三倍,。也就是說,華為歷史上累計支出的專利許可費絕對是超過了52.8億美元,。

不過,,根據史蒂文·蓋斯勒此前曾透露,華為在2022年獲得的專利授權收入,,就超過了其支付給其他公司的專利費用,,而且這是連續(xù)兩年出現這種喜人的結果。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2020年美國升級對華為的打壓之后,,華為的手機業(yè)務受到重創(chuàng),智能手機出貨量驟減,,這也使得其需要對外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用大幅降低,。

對于華為2023年的專利授權業(yè)務的收入情況,華為法務部副總裁,、重大項目部部長沈弘飛此前曾透露,,華為仍保持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專利許可收入,2023年,,全球約有超過4.5億臺5G手機獲得華為專利許可,。


Magazine.Subscription.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