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網(wǎng)友的心目中,要提升芯片性能,,就要推動芯片工藝的進步,,比如從7nm到5nm,再到3nm,,再到2nm,。
而過去的這些年,芯片廠商,、晶圓廠商都是這么教育市場,、教育消費者的,手機芯片,、電腦從10nmn進步到7nm,,再進步到5nm,再接著進入3nm……
事實上,,當芯片進入到3nm后,,要再提升工藝到2nm,甚至到埃米級(1埃米=0.1nm)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成本太高了,,所以各大芯片廠商們,也一直在探索不靠提升芯片工藝,,來提升芯片性能,。
前幾天臺積電、ARM,、英特爾等10大芯片廠商成立的Chiplet聯(lián)盟,,其實也是這個目的,通過封裝各和種不同工藝,,不同廠商的小芯片粒,,達到工藝不變,性能提升的目的,。
而在Chiplet聯(lián)盟成立之外,,臺積電也辦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利用先進的3D封裝技術,,讓7nm的芯片,,比5nm還要強。
3月3日,,英國的AI芯片公司Graphcore發(fā)布了一款IPU產(chǎn)品Bow,,采用的就是臺積電7納米的3D封裝技術,也是全球首顆3D封裝的芯片。
這顆芯片的性能較上代提升了40%,、功耗提升了16%,,而單個封裝中的晶體管數(shù)量超過了600億晶體管。
按照業(yè)內(nèi)人士的說法,,如果這顆芯片采用5nm工藝,,未必比現(xiàn)在強,也就是說在采用了3D封裝技術后,,7nm其實比5nm更強了,。
3D封裝技術究竟是什么技術?我們知道以前的芯片封裝時,,都是單個Die(硅片)進行封裝,,要想芯片性能好, 要么Die(硅片)的面積更大,,要么工藝再提升,。
而3D封裝技術不一樣,采用的是幾塊Die(硅片)垂直疊加在一起,,搞幾層一起封裝成一顆芯片,,這樣減少了面積,減輕了重量,,還提升了性能,,因為單位面積內(nèi),Die的面積呈幾倍增加,,自然晶體管的數(shù)量也是成倍增加了,。
事實上,這也有一點像之前網(wǎng)上曝光的所謂的華為雙芯片疊加技術,,用兩塊14nm的芯片疊加起來,,實現(xiàn)7nm芯片的性能。
但這個更徹底一點,,不是兩顆芯片疊加,,而是兩塊沒封裝的Die疊加,實現(xiàn)更強的性能,,這遠比封裝成芯片后再疊加,,強大的多,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功耗也可控得多。
而這顆芯片的誕生,,也證明了芯片性能的提升并不一定要提升工藝,,也可以升級封裝技術,,向先進封裝轉(zhuǎn)移。
這無疑也是當前眾多芯片廠商需要考慮和選擇的另外一個方面了,,特別是國內(nèi)芯片工藝無法進步時,,這種封裝技術,,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