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了5個月的紫光集團司法重整案終于塵埃落定,。原本被外界認為最有希望的阿里意外敗北,,建廣和智路組成的聯(lián)合體成為最終接盤方。
這樣的結局,既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之前多年人們已經習慣甚至認可阿里“買下所有”的故事劇本,但這次不一樣了,。
當前,,中美兩國都對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lián)網企業(yè)掀起史上最嚴格的審計調查,滴滴“退美赴港”,,政治與監(jiān)管層面,、資本層面對信息安全的重視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坊間盛傳,,如果紫光集團最終被阿里巴巴收購,,或將面臨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雖然阿里什么都沒有做,,但僅是阿里“美股上市公司”的身份,,就足已讓其競購的失敗顯得“情理之中”。
而就在同一天,,清華大學擬將清華控股100%股權給四川能投,,清華控股目前持有紫光集團51%股權。
這家最有期望擔當起民族芯片產業(yè)崛起重任的企業(yè)之一,,再一次走到了其發(fā)展歷程的十字路口,。在這場大戲中,阿里成了最大的配角,,全程陪跑并最終錯失,,與紫光這個中國芯片界的核心資產擦肩而過。
01
紫光的運數(shù)
作為最有期望挑起民族芯片產業(yè)崛起重任的企業(yè),,紫光最終沒能逃脫破產重整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曾經的豪言有多悲壯,,如今的結局就有多悲涼,。在國內半導體產業(yè)日趨成熟之時,紫光卻遇到了麻煩——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集成電路領域是典型的“重資投入,,緩慢回報”的產業(yè),。在紫光進軍芯片產業(yè)初期,一直秉持“猛藥治病”的策略,,期望通過大手筆資本并購,,迅速補齊中國芯片的短板,。
這個策略是清晰明確,且能夠在短期內見效,。短短幾年內,紫光先后收購了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新華三51%的股權,此后又將展訊和銳迪科合并為紫光展銳,,大手筆組建長江存儲,,開工武漢存儲基地。
據(jù)統(tǒng)計,,6年時間里,,紫光如猛虎下山,集團及下屬企業(yè)先后對20多家企業(yè)發(fā)起并購要約,,動用資金超過1000億之巨,。截至2020年6月底,集團總資產近3000億元,。
2015年,,紫光收購美光科技和西部數(shù)據(jù)相繼受阻,便開始轉向自主研發(fā),。不過紫光對資本力量的“過度崇拜”一直沒有停止,,包括對Linxens的杠桿收購,在A股和H股上各種令人費解的投資等等,。
這種大開大闔的策略最終“反噬”自身,。到2020年6月末,紫光集團的有息債務已經堆積至1566.91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務就高達814.28億元,,占比51.97%%,短期償債壓力巨大,。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團的總資產為3007.53億元,總負債為2106.8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0.05%,。
盡管自2020年開始,紫光就積極尋求化解債務危機,,但均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今年7月,徽商銀行向法院提出對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宣告紫光進入了重整之路,。
但不管怎樣,紫光最終還是為中國芯片產業(yè)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石:
以新華三為核心的紫光股份已經是全球新一代IT服務的領先者,,今年全年的凈利潤有望達到22億,;
紫光國微是我國特種芯片的“扛鼎級”選手,2020年以來業(yè)績持續(xù)大爆發(fā),,市值超1300億元,;
紫光展銳是除華為海思、聯(lián)發(fā)科外,,我國第三家5G芯片企業(yè),;
長江存儲已經肩負著中國存儲芯片零突破的重任,抗衡三星,、SK海力士,、英特爾等巨頭的旗艦。
需要明確的是紫光的債務危機都停留在集團層面,,旗下上市公司和核心子公司的經營均未受到影響,。紫光頗有些時運不濟之憾。如今的紫光各產業(yè)線均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紫光股份和紫光國微均是歷史最好時期,,集團層面卻因債務問題,急轉直下,。
建廣智路聯(lián)合體整體承接后,,考慮到雙方在芯片產業(yè)都有足夠深厚的積累,紫光重煥璀璨之光,,也值得期待,。
02
阿里的遺憾
錯失紫光,對阿里來說未嘗不是一件憾事,。
三個多月的角逐后,,重整紫光的種子選手只剩阿里和浙江國資的聯(lián)合體,以及智路建廣聯(lián)合體,。而且阿里出手大方,,給出的最高報價達到了600億,比競爭對手高出了整整100億,。
據(jù)傳此前阿里巴巴和浙江國資的聯(lián)合體只待批準即可入主紫光,,阿里高層對此勝券在握,已經開始推進接手紫光資產后的細節(jié)問題,。
但最后一刻,,“在美上市公司”的身份讓阿里吃了虧。和紫光當年海外收購遇阻一樣,,在集成電路領域,,政策,、信息安全甚至政治博弈,都是客觀存在的度量標準,,是必須要考慮的基本因素,。
反觀智路建廣,不僅有政府背景,,更在半導體產業(yè)深耕已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雙方投資并購的企業(yè)就包括了:安譜隆半導體,、瓴盛科技、思比科,、聯(lián)合科技公司,、安世半導體、瑞士富巴,、奧地利半導體等,。
其中就有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一筆半導體并購——斥資28億美元收購恩智浦旗下安世半導體,并最終由聞泰科技拿下,,整合后聞泰科技也飆升為千億芯片企業(yè),。
從2015年至今,建廣和智路主導了中國半導大型并購中超過一半的交易,,涉足材料,、IC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的全產業(yè)鏈生態(tài),。
今年以來,智路動作頻頻,。剛進入12月份,,就斥資約93億元收購全球最大的芯片封測廠商日月光旗下四家中國大陸封裝廠;11月,,智路資本宣布收購全球排名前四的半導體載具供應商——ePAK,。
雖然名氣不及阿里,但可以看出,,智路建廣在芯片領域的積累要遠勝于阿里,,多起成功案例在前,接手紫光顯得更有底氣,。
而阿里走上芯片這條路,,還是“半路出家”。2018年9月19日的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芯片公司——“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
這兩年的阿里“流年不利”,,螞蟻金服被暫停上市、遭受182.28億元“天價罰款”,,在反壟斷的高壓監(jiān)管下,,互聯(lián)網巨頭們試圖從偏軟的互聯(lián)網業(yè)務走向硬科技的AI、芯片產業(yè),,不失為一種“為國分憂”的戰(zhàn)略考量,。
盡管發(fā)展迅速,但阿里整合半導體產業(yè)的經驗并不豐富,,除了全資收購的中天微之外,,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都是VC層面的投資,。
站在當下的歷史角度來看,,阿里錯失紫光有一定的必然性。芯片競爭早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在中概股遭遇史上最嚴審查的當口,,紫光并入阿里體系,只能給雙方惹來更多的麻煩,。
因此,,阿里在商業(yè)上雖有遺憾,但這樣的安排,,更符合時局大勢,。
03
漫長的追趕
如果說紫光的商業(yè)戰(zhàn)略是“從芯到云”,那么阿里的策略便是“從云到芯”,,最終實現(xiàn)“芯云一體化”,。
不佳的財報引發(fā)股價暴跌之際,阿里云成為阿里不多的能夠倚仗的增長引擎,。最新一季度的數(shù)據(jù)顯示,,阿里云實現(xiàn)營收200.07億元,同比增長33%,,超過市場預期的190.86億,。但仍然沒有回到此前50%的增速。
由于對信息安全的重視,,阿里云,、騰訊云甚至華為云市場份額都有所下滑,而中國電信天翼云,、移動云市場話語權日益增大,。阿里要想夯實國內第一的位置,,得有“國家隊”的助力。
加入紫光和清華控股體系后,,新華三實力大增,,眾多IT信息產品穩(wěn)居國內第一,特別在政務云,、服務器市場占據(jù)領先地位,,這正是阿里所“夢寐以求”的。
而云的基礎和核心是芯片,,阿里當前的發(fā)展策略正是“一云多芯”和“做深基礎”,。
達摩院成立之時,馬云就表示:“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要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IBM,因為我們生于二十一世紀,。”足見阿里進軍硬科技產業(yè)的雄心壯志,。
在芯片領域,,互聯(lián)網出身的阿里選擇和中天微合作,后者是大陸唯一自主嵌入式CPUIP Core公司,,面向物聯(lián)網細分領域開發(fā)云芯片架構,。
2018年阿里加速入局芯片產業(yè),當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中天微,;9月,成立平頭哥,,阿里巴巴正式開啟自研芯片之路,。
造芯3年來,平頭哥先后推出了處理器IP玄鐵910,、AI推理專用芯片含光800,,并落地商用;今年10月,,平頭哥拿出了通用Arm服務器芯片倚天710,,號稱是業(yè)界最強,性能超過業(yè)界標桿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
倚天710是阿里云推進“一云多芯”策略的重要一步,也是阿里第一顆為云而生的CPU芯片,,將在阿里云數(shù)據(jù)中心部署應用,。
目前來看,,阿里造芯基本是“自產自銷”,比如含光800提升了淘寶上海量圖片的識別計算能力,;倚天710將應用在阿里云數(shù)據(jù)中心,;羽陣600適用于物流、倉儲,、零售等場景,;玄鐵910著眼未來,致力于推進AI,、5G和智能汽車的發(fā)展,。
阿里的這種發(fā)展策略更加穩(wěn)健和實用,蘋果,、特斯拉都通過自研芯片提升其產品的性能,。畢竟,相比供應商,,只有自己更了解當前業(yè)務需求,,也更能建立起完善的生態(tài)圈。
當前平頭哥乃至達摩院都還處于初創(chuàng)期,,要想實現(xiàn)馬云口中“超越英特爾,、微軟、IBM”的目標還十分遙遠,。
考慮到全球各國對芯片并購都十分謹慎,,如果并購之路被封鎖,要想通過自主之路打破壟斷,,將十分艱難,,甚至是“千難萬險,九死一生”,。
雖然說紫光尚未真正拿出抗衡國際巨頭的利劍,,但在中國最緊缺的領域都有布局:5G芯片有紫光展銳,對標高通,、蘋果,、聯(lián)發(fā)科;存儲芯片有長江存儲,,期望抗衡三星,、SK海力士等,實現(xiàn)國內零的突破,;特種芯片方面有紫光國微,,追趕賽靈思、英特爾(阿爾特拉)。
此外,,紫光集團收購的Linxens,,在在智能卡微型連接器、RFID天線和嵌入件領域全球領先,。
因此,,阿里錯失紫光,失去了快速夯實其芯云產業(yè)實力的機會,??紤]到芯片產業(yè)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要想靠自主研發(fā)超越歐美巨頭,,阿里需更漫長的時間了,。
04
寫在最后
紫光集團的破產重組,雖有“時運不濟”的無奈,,但更多還是太過冒進的戰(zhàn)術所導致,。
歷史不能重新書寫,倘若2015年紫光成功收購美光和西部數(shù)據(jù)股權,,結局恐怕將完全不一樣——2015年芯片價格跌至低谷,,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并購歷史良機。
但正如上文所言,,在芯片這個特殊的行業(yè)里,,除了基本商業(yè)原則之外,還有更具影響力的“無形之手”,。因此,,事不遂人愿的變局是常態(tài),,在市場中搏擊的企業(yè)們只能接受,。
對于紫光來說,曙光終于到來,,獲得更有產業(yè)積累的資本接手,,涅槃重生值得期待;對于阿里來說,,雖有遺憾,,但也并非不可接受。
更重要的是對民族芯片產業(yè)來講,,這樣的安排更加契合時局,,也更有利于長久的發(fā)展。畢竟,,這是一場不能輸?shù)膽?zhàn)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