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張汝京:壓不垮的芯片企業(yè)家 三起三落70歲再次創(chuàng)業(yè)

張汝京:壓不垮的芯片企業(yè)家 三起三落70歲再次創(chuàng)業(yè)

2019-06-26
關鍵詞: 張汝京 芯片

  張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第二年隨父母到臺灣,。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紐約州立大學工程科學碩士,,南衛(wèi)理公會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在美國德州儀器工作20年,期間在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地創(chuàng)建并參與管理過10個半導體工廠,。從TI退休后,曾任臺灣世大半導體總經理,。2000年,,募集14億美元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向世界芯片制造第一梯隊沖刺,。隨后,,在國內投資4家ED企業(yè)。2014年創(chuàng)辦新昇半導體,,為大陸半導體產業(yè)彌補了硅材料的短板,。2018年,70歲的他再次創(chuàng)業(yè),,融資150億元在青島創(chuàng)辦芯恩半導體,。

  

1561513098985867.png

  圖示:在青島芯恩辦公室的張汝京 拍攝/慕容素娟

  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制造企業(yè)——中芯國際,,開創(chuàng)了中國半導體企業(yè)市場化道路,,并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將中國大陸半導體技術與國外近3代的差距縮短至1代甚至小于1代,;他率領著中芯國際的海內外人才,,力爭在祖國大陸創(chuàng)辦一家世界級的晶圓制造大廠,,并誓言要把大陸的半導體產業(yè)做起來,。自此,中國半導體業(yè)迎來了輝煌發(fā)展的時刻,。

  除了為祖國大陸芯片制造技術實現突破之外,,他還為大陸半導體產業(yè)培養(yǎng)了諸多人才,現在大陸半導體領域諸多企業(yè)的CEO,、CTO,、COO等高管,都來自于中芯國際,。而一些基層員工,,在他的公司得到了免費上大學、讀研究生甚至博士的機會,,用員工的話說“一生的命運得到了改變”……

  然而,,感到嚴重威脅的競爭對手通過商業(yè)訴訟來遏制中芯國際的發(fā)展,最終中芯國際敗訴,;加上為了長遠發(fā)展的堅持投入導致與投資方收益求快的沖突,,最終所有的責任和結果,由他一個人承擔,,他“被迫退出”自己親手創(chuàng)辦的中芯國際,。此后,,種種后續(xù)的人事變動導致中芯國際的發(fā)展氣勢減弱,中國芯片制造趕超國際一流的夢想,,也就放慢了,!

  在業(yè)界替他惋惜的時候,2014年,,他在上海再次創(chuàng)辦新昇半導體,,開啟300毫米大硅片(12英寸硅片)研發(fā)及量產的新征程,此舉為大陸半導體產業(yè)彌補了硅材料這一重要短板,。然而,,3年后他卻離開了新昇半導體,繼續(xù)他的另一個夢想,,在中國成立先進的IDM公司,。

  2018年,70歲的他再次啟程,,總投資150億元在青島成立芯恩半導體,,建立一種CIDM(Commune IDM)模式,即共有共享式的IDM,。

  他,,就是張汝京。

  在半導體領域,,張汝京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稱他為中國半導體之父,,因為他曾為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半導體業(yè)內已退休的和仍在產業(yè)拼搏的同仁,,仍對他欽佩不已,;然而,也有人覺得他不適于這個稱謂,,因為他沒能繼續(xù)帶領中芯國際向前走下去,。而他自己認為早期的啟蒙前輩們才適合“中國半導體之父”的稱謂。在有些媒體的報道中,,還給他貼上“理想者”的標簽:世大半導體時,,他支持與臺積電的合并,但是臺積電當時并沒有在大陸設廠的計劃,,他選擇離開臺積系統(tǒng),,帶隊到大陸制造中國芯;一手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被迫出局后,,又創(chuàng)辦了新昇半導體,而量產成功后他又轉交給別人,只保留董事席位后離開,。

  在此,,大家不免產生很多疑問:一次被排擠,兩次轉場,,他有能力創(chuàng)辦上百億元規(guī)模的企業(yè),,難道真的沒有能力守成?前面幾次創(chuàng)業(yè),,究竟遇到了什么情況,?古稀之年,為何還要堅持創(chuàng)業(yè),?在大陸出生,,在臺灣成長,在美國學習和工作,,回到大陸3次創(chuàng)業(yè),,張汝京的心中,藏著怎樣一顆熾熱的中國“芯”?

  帶著諸多疑問,,作者前往張汝京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根據地青島,,與他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來為大家還原一位立體,、傳奇的張汝京,。

  (上)醞釀——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之前

  張汝京因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而被中國半導體業(yè)廣為知曉,,而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之前,,他在美國求學、工作,,為何一心想要回到大陸,?什么機緣促使他到大陸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時面臨哪些困難,?香港、北京,、上海,,三個備選地,中芯國際的選址為何最終定在上海,?……

  這些背后的故事,,鮮為人知。

  1,、美國求學階段  多位恩師指點

  四五十年前的事情或人名,,依然記得十分清晰

  上世紀70年代的碩士畢業(yè)論文等,一直帶在身邊

  有幸得到猶太人導師和伯克利校長的指點

  張汝京,大學就讀于臺灣大學,。畢業(yè)后,,按制度要求當了2年的義務預備軍官。當兵一結束,,張汝京就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讀工程科學系碩士,,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系,比較接近電機系,、機械系,、化工系。這個跨學科的專業(yè),,為張汝京今后在半導體產業(yè)中的發(fā)展打下了學術基礎,。

  在美國讀碩士期間,張汝京的指導教授是一名猶太人,,采訪時他非常清晰地拼出老師的名字David.M.Benenson博士,。張汝京回想道:“這位導師比較照顧我,由于我不是美國公民,,導師專門為我申請專項獎學金,,還幫申請當研究助理,這樣可以有較多的薪酬,?!弊x書時,一個月獎學金和當助理的報酬加起來有250美元,,對于張汝京而言,,已是十分豐厚。

  作為助理,,張汝京幫助導師做各種各樣的試驗和分析,,由于他們所做的試驗比較大,學校要求晚上9點鐘才能開始使用電腦,,以至于張汝京經常做實驗做到半夜2點鐘,。

  通過做這些實驗,也使張汝京認識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先生,。當張汝京頭天晚上做完實驗第二天來校后,,有時會發(fā)現有些分析結果搞不通,實驗很復雜,,有些地方導師也不太熟悉,,就讓他給當時還是加州大學教授的田長霖博士打電話。在這個過程中,,田長霖博士給張汝京提供了很多學業(yè)上的幫助,,指出一些方向,張汝京一直感恩于懷。

  幾年刻苦研讀下來,,張汝京的學術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等到碩士課程修完、論文寫得差不多之后,,導師給張汝京說:“現在不用管碩士論文了,,你就準備接下來讀博士吧?!?/p>

  但當時,,張汝京一心想參加工作,去工業(yè)界試試手,。導師希望張汝京能把博士讀完,,所以有些不樂意和不舍得。張汝京告訴導師:“將來再回來讀博士,?!睂煹难哉Z中透著諸多的不舍:“工作后回來再讀博士就非常難了……”

  采訪期間,張汝京還把他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拿出來讓筆者看,。論文是1973年寫的,,算起來至今有46年。46年間,,張汝京先后從美國到臺灣,、上海、青島,,論文始終伴隨在身邊,,伴著他走過和見證了多少重大和珍貴的足跡。此外,,還有母親的自傳等相關書籍,,張汝京也一直帶在身邊。

  2,、從工廠做起 多方面得到歷練

  進入工廠帶工人,,了解如何設計和優(yōu)化

  給工人上課 ,聽課工人從15名增加到四五十名

  承蒙多位恩師指點,,從想法轉化成現實的能力大幅提升

  1974年碩士畢業(yè)后,,一心想到工業(yè)界去鍛煉的張汝京去了一家做染料的化工企業(yè)。這里的染料是天然的染料,,粘到手上洗不掉。張汝京所在的公司有1000多人,,他是唯一的亞洲人,,大家對他像寶一樣。

  公司有個規(guī)定,每一個工程師都要從工廠做起,,當工頭,,帶著工人去做,這樣才知道怎么設計,,如何優(yōu)化,。張汝京進入公司2個星期后,老板就安排他帶領15個美國工人,。從基層做起,,深入一線,了解工廠,,了解工人,,對張汝京的職業(yè)來說,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石,。

  不過,,怎么帶是一個挑戰(zhàn)。張汝京還記得,,當時工廠里每周四下班前給工人發(fā)薪水,,發(fā)之前要求每個工頭給自己組的工人上1個小時的安全培訓課。

  有的老工頭動手能力非常強,,但是缺少理論基礎,,不知道怎么給工人教課。而張汝京給自己的工人講授時,,用一張大紙列出要點畫出來,,非常形象直觀,工人很容易理解,。其他幾個老工頭看了之后,,就讓張汝京幫助帶他們的工人。這樣,,張汝京最早從給15名工人上課,,到后來給四五十名工人上課。

  為此,,這些老工頭非常感謝張汝京,,當遇到一些動手方面的工作時,老工頭會非常熱心地給張汝京演示,,教他怎么做,。張汝京也從這些工頭身上學到很多實踐經驗。

  當時,,這個工廠還用50赫茲的電流,,工廠只能自己發(fā)電,。張汝京回憶道,廠里有3個特別大的鍋爐用來發(fā)電,。工廠周邊也有其他一些工廠,,發(fā)的電他們廠用不完時會賣給這些工廠。

  有一段時間,,管發(fā)電和管污水處理的工頭家里有點事情,,請了半年假。就由張汝京來管廠里的發(fā)電和污水處理,。這讓張汝京在語言方面進步特別快,。他說道:“以前跟人家講話英文溝通的時候,會常??磳Ψ降谋砬?,這樣容易知道對方在講什么。在工廠里面,,大家都分散在不同地方,,主要通過對講機溝通。這種溝通,,你看不到表情,,要求語言很強;壓力很大,,聽不懂,,說不出來,就麻煩,?!?/p>

  此外,這個化工廠也做食品染料,,與半導體工廠有一些相似之處,,也有潔凈室,里面要求干干凈凈,,所有東西都是不銹鋼做的,,密封的,進潔凈室還要穿潔凈服,。

  后來,,工廠賣掉,張汝京就離開了,。

  1975年秋天,,張汝京去了第二家公司Union Carbide,這是一家做液態(tài)氮,、液態(tài)氧等冷凍技術的企業(yè),。張汝京在其中負責特殊產品,,比如要儲存很多生物的標本,,液態(tài)氮如何低溫存儲,、如何保持16個星期不能夠漏光,這種設計非常復雜,。

  天助自助者,,在這里,張汝京遇到了多位恩師的指導和相助,。

  其中一位叫A Bate的德國老師傅,,張汝京說道:“這位老師傅去過世界各地,語言能力很強,,極端的聰明,,發(fā)明過很多東西,人也非常好,。 ”

  由于張汝京與Bate都是基督徒,,有一種天然的認可和親近,Bate就教張汝京很多東西,。他把很多新的想法告訴張汝京,,然后張汝京把它實現出來。從想法轉化成現實,,整個過程對張汝京而言收獲很大,。在Bate準備退休時,就急著想在2年內把畢生的技術都教給張汝京,。

  除了Bate,,張汝京還遇到一位卓越的領導,是意大利后裔叫Frank Nataro,。Frank在美國出生,,意大利語講得很好,人很聰明,,是張汝京的學長,,對學弟很照顧,給張汝京很多項目做,。

  此外,,還有一位老板叫張勁敏,是一個留學德國的博士,。他與另一位德國公司inde的大老板Chris Godsman博士關系很好,,兩人有很多想法,會給不同的人去做,。他們讓張汝京做了各式各樣的新產品和新工藝,,有很高溫的也有很低溫的,。

  進工廠當工頭階段,讓張汝京對工廠和工人等企業(yè)一線的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面又遇到的多位恩師,,讓張汝京將想法變成現實的轉化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并且做出多種新工藝和新產品,。這為張汝京今后涉足半導體并一展身手,,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3,、進入TI  對公司感恩堅持滿20年才退休

  參加TI員工讀博項目,,斯坦福項目結束申請去了SMU大學

  留職不停薪,且讀博學費TI全部承擔

  博士畢業(yè)企業(yè)多次高薪挖人,,堅持留在TI

  后來,,張汝京的太太畢業(yè),兩人有幸都進入了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簡稱:TI),。

  TI成立于1930年,總部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是世界第一大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模擬電路元件制造商,,其模擬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在全球具有統(tǒng)治地位,在世界20多個國家設有制造,、設計或銷售機構,。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制造企業(yè)臺積電的創(chuàng)始人張忠謀也曾就職于TI。

  在TI ubbock工廠,,張汝京有幸又遇到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直接領導叫Gene Frantz(后來成為TI類似CTO的職位),,張汝京說道:“Gene是一位極端聰明的人,他會想很多的好產品,?!?此外,張忠謀先生也擔當過這個部門的資深副總,。

  Gene很器重張汝京,,并問張汝京為什么沒有把博士讀完,覺得張汝京不讀博士太可惜,。

  當時,,TI有一個員工讀博士的項目,合作的學校有斯坦福大學,、南衛(wèi)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簡稱SMU)等,,當時公司陸續(xù)有二三十位員工讀完博士,其中以這種方式讀完博士的還有張忠謀先生,。

  Gene就推薦張汝京申請這個讀博項目,。由于斯坦福的項目剛結束了,,張汝京就申請去讀南衛(wèi)理公會大學的電機系,恰巧張汝京的領導Gene也是這個學校畢業(yè)的,。

  SMU建校于1911年,,建校以來培養(yǎng)出諸多世界知名人士,比如前美國第一夫人勞拉·布什,、德州儀器首席執(zhí)行官兼董事長Jerry Junkins,、美國航空公司總裁兼美國航空集團董事長托馬斯·霍頓、英國石油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羅伯特·杜德利,、諾貝爾獎得主James Cronin等等。

  有意思的是,,推薦張汝京讀博之后沒過幾天,,Gene對張汝京說:“我后悔告訴你讀博士的事了,因為告訴你之后你就會走,,但我又想讓你再好好學一下,。”

  隔了一段時間,,Gene又對張汝京說:“我不后悔,,你還是去達拉斯讀書吧?!?/p>

  為了方便讀博,,張汝京和太太都申請去達拉斯的TI總部工作,這樣離SMU大學較近,。當時張汝京有一位叫王中樞的學長,,博士也是SMU大學畢業(yè),就推薦張汝京讀他的博導巴特勒Jerome Buter教授的博士專業(yè)(AGaAs通訊用半導體激光部件),。

  參與讀博項目的前期,,張汝京是邊工作邊讀博,并且是留職不停薪,,這一點說明此前媒體報道的停薪留職去讀博有所失實,。

  等到學完博士課程做論文時,TI常常派張汝京到海外出差,。每次出差回來,,張汝京就去找博導談論文的事。博導特別支持和關注張汝京,,就讓張汝京下班以后到他家里來做,。

  每天,張汝京下班后18點多鐘去導師家做論文,,20點師母就過來送咖啡點心,。對此,,張汝京覺得很不好意思。

  后來,,他就跟公司老板講,,想留職停薪6個月專心把論文做完。誰知,,老板聽到后說:“為什么要留職停薪呢,?留職不停薪!你照樣做你的論文,?!?/p>

  老板和導師的支持,讓張汝京在論文和工作兩邊都沒有絲豪的松懈,,那是一段極為緊張繁忙的日子,。張汝京每天早上7點鐘到公司,工作到9點鐘,;然后去學校寫論文,,順便帶了一個便當做午飯。下午3點鐘,,張汝京再從學?;氐焦荆ぷ鞯较挛?點多鐘,。

  這樣的節(jié)奏持續(xù)了半年,,一半時間在學校,一半時間工作,,并且是留職不停薪,。

  值得一提的是,張汝京讀博的學費全部是由TI公司承擔,。前期,,公司支付的學費、書本費,、雜費的25%,;等到全部課程休完后,公司再支付25%,;各門學科及格后,,再支付25%;等拿到學位后,,公司支付剩余的25%,。

  后來,張汝京博士畢業(yè)后回到TI工作時,每年都有其他公司來挖他,。但張汝京對TI很感激,,堅持留在TI,一直工作到滿20年工齡才退休離開,。

  在此期間,,張汝京先后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建并參與管理了10個半導體工廠的技術開發(fā)及IC運作,一時間被媒體稱為“建廠高手”,。

  對于建廠這段經歷,,張汝京說道:“當時德州儀器在世界各地建廠主要是為了擴展市場;另外,,當地政府也比較支持,,所以說是客戶、TI和當地政府合力建的工廠,。”

  從TI讀博的受益,,也讓張汝京后來在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青島芯恩等公司時,對員工采用類似的激勵方式,,有些員工的命運為此得到改變,,至今一些員工還追隨著張汝京,這將在后序文章中與讀者分享,。

  4,、一心想來大陸 祖國情結深受父母影響

  母親申請到康乃爾大學獎學金準備讀博士,盧溝橋事件后選擇留在國內任教

  母親一直給子孫輩說,,要愛國,,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父親問他:“你在世界各地建廠,為什么不回大陸建廠,?”

  張汝京雖在美國多年,,但一心想來大陸,打算退休之后就回大陸,。而他內心的那份祖國情結,,深受父母的影響。

  從張汝京母親劉佩金的自傳中看到,,張母1911年出生在江西九江,,9歲進入女子學堂,后轉入基督教教會學堂“儒勵中學”,當時已經開始學英語,、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等課程,。

  張母高中畢業(yè)考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女大)化學系,。1937年大學畢業(yè),申請到康乃爾大學的獎學金,,繼續(xù)攻讀博士,。

  后來,1937年夏天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母最后選擇留在國內任教,。張母在廣州協和女中和女子師范這兩所教會學校教化學。日本攻打廣州時,,學校移到澳門,,張母也跟著過去繼續(xù)教學。

  1942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攻打香港和澳門,學校轉移到后方,,從澳門輾轉廣州,、廣西、云南,,歷經2個多月的乘車,、坐船和走鄉(xiāng)間小路,到了四川重慶,。

  由于是學化學的,,張母被調到重慶彈道研究所作火藥分析,在這里接識了在鋼鐵研究所當工程師的張汝京的父親張錫倫,。

  張父畢業(yè)于國內第一所礦業(yè)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起初進入上海的一家煉鋼廠工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張父跟隨著工廠遷移到重慶,,負責開發(fā)坩堝煉鋼的方法。

  1947年,,張錫倫一家四口帶著300多名煉鋼所的員工到南京鋼鐵廠,。1948年,,家中的第三個孩子也就是張汝京在南京出生。1949年,,全家攜300多名員工及家屬經上海到臺灣,。

  張父做材料很在行,后來看到張汝京在TI去世界各地蓋工廠時,,就問:“你在世界各地建廠,,為什么不回大陸建廠?”張汝京說,,一直還沒有機會,。

  母親是一直給子孫輩說,要愛國,,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并鼓勵孩子們能回祖國服務,。

  在父母的影響下,“回大陸”成了張汝京的一個心愿,。

  除了父母的影響,,張汝京也受到愛國同胞的鼓勵,。他在TI的一個老板邵子凡博士,,和張汝京的成長讀書經歷有些相似,。邵博士十二三歲去臺灣,然乎去美國讀博士和工作,。張汝京說:“他們很愛國,,很想去大陸,但是邵博士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就很支持我,鼓勵我去大陸工作,?!?/p>

  5、回國參會接識王陽元院士 為在大陸創(chuàng)業(yè)埋下伏筆

  起先負責大陸和臺灣的合作項目無錫華晶上華

  臺當局要求臺灣企業(yè)停掉大陸項目,,回臺灣擔任世大總經理

  世大被賣之前,,并非所傳的不知情,張忠謀曾問過他

  去意已絕,,留不住張汝京的張忠謀扣下他很多臺積電的股票

  天助自助者,,當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時,各種機緣都會來促成這件事,。

  1996年,,張汝京從TI退休(工作滿20年可以提前退休)的前一年,電子部(工信部的前身)的相關代表去美國參觀,,張汝京被公司推薦接待了中國代表團,。電子部帶頭的當時是總工程師俞忠鈺和一個領導陳建興先生等,他們參觀后對TI的先進半導體技術頗感震驚。

  1996年底,,電子部舉辦了一場電子論壇,,也邀請TI派一名代表參加。TI安排張汝京代表公司參加,。因為這次會議,,使得張汝京接識了王陽元院士和俞忠鈺等老前輩。

  “王老師說‘你回來幫忙吧’,?!睆埲昃┗叵氘敃r的情景。張汝京口中的王老師,,指的就是王陽元院士,。

  張汝京開完會回美國后,征求幾位前老板的意見,,他們都很支持,。張汝京也征求家人的意見,家人更是非常支持,。這樣一來,,張汝京就沒有了后顧之憂。

  1996年年底,,張汝京跟王陽元院士見過面以后,,開始籌備回大陸的事。

  當時,,張汝京有一位大學學長叫陳正宇博士(康奈爾大學博士),。他曾經成立一家公司茂矽電子(MOSE),做DRAM業(yè)務,,茂矽電子后來把華智合并,。再后來,陳正宇博士離開茂矽電子,,并買下華晶的一個5寸6寸MOS線,,成立華晶上華,擔任董事長,。

  陳正宇的大學同學蘇崇文博士(斯坦福大學博士),,是張汝京在TI-ACER時的一位領導,當時蘇崇文博士知道張汝京馬上要退休,,就問張汝京有沒有興趣去陳正宇那邊,。張汝京與陳正宇博士聯絡后,陳正宇也希望張汝京來,。

  在這個時候,,臺灣的中華開發(fā)投資銀行成立了世大半導體,,也希望張汝京過去。

  張汝京對中華開發(fā)說:“我是想去大陸,,要不你們和陳正宇那邊合作吧,。”

  中華開發(fā)的胡定吾非常支持與陳正宇博士合作,。于是,,中華開發(fā)投資銀行也出錢,張汝京帶著一個團隊到華晶上華,,陳正宇任董事長,,張汝京任總經理,張汝京負責0.5微米的半導體項目開發(fā),。張汝京說:“這個技術當時受一些限制,,AT&T公司得到美國政府的同意,就從西班牙的一個比較老的廠轉過來,。首先轉的是0.8微米的技術,,慢慢地再從0.8微米做到0.5微米?!?/p>

  1997年張汝京從TI退休后來大陸先參與這個項目,。因此,張汝京一半的時間在臺灣,,一半時間在大陸無錫,。

  1998年2月的某一天半夜,在無錫的張汝京還正在睡覺,,突然來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說:“臺當局要求中華開發(fā)把大陸的項目都停掉?!?/p>

  于是,,中華開發(fā)胡定吾跟華晶上華陳正宇達成協議,張汝京和團隊回到了臺灣,。當時,中華開發(fā)投資了世大半導體,,張汝京在蓋廠和經營管理方面比較有經驗,,作為中華開發(fā)資深副總的張汝京,就去了世大半導體擔任總經理,。

  1998年5月份,,當大陸的項目驗收結束后,張汝京和團隊就完全撤回臺灣,,專心做世大半導體的項目,。

  世大半導體從1997年做到2000年,,公司賺錢后就被并購了。

  此前媒體傳“世大半導體被賣時,,作為總經理的張汝京并不知道”,。就此事,筆者專門求證了張汝京,,他說:“這是錯的,,我完全知道,而且張忠謀先生要買世大,,特地找我去商談,,問我同意世大賣給臺積電嗎?我說我贊成,?!?/p>

  張汝京說,他贊成的原因是想著當時把廠賣了之后,,可以來大陸,。世大被賣的商業(yè)談判環(huán)節(jié)他沒有參與。最后,,張忠謀以原始股價8.5倍的價格買下世大半導體,。張汝京進一步說道,對投資人而言,,是很樂意的,。

  張汝京也問過張忠謀,收購世大后會不會到大陸發(fā)展,?當時,,張忠謀沒有表態(tài)。張汝京說,,自己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

  臺積電買下世大后,張忠謀幾次與張汝京談,,希望張汝京留下來,。然后,張汝京一心想去大陸,,張忠謀不是很樂意,,不過還是讓張汝京離職了。但是,,張汝京被罰了很多臺積電的股票,。

  那時,張汝京去大陸之意已經很堅定,,根本不在乎股票的事,。

  6,、挑起歷史使命  中芯國際最終“聚焦張江”

  產業(yè)前輩推薦張汝京來蓋廠

  創(chuàng)辦中芯國際時,面臨哪些挑戰(zhàn),?

  香港,、北京、上海三個城市,,為何中芯國際最終選址在上海,?

  當年,有一群做半導體的愛國華人,。主要有:虞華年博士,,曾是IBM的資深經理,在臺灣當過外籍顧問組組長,;臺灣工研院電子所所長胡定華博士,,曾是萬虹的董事長;還有一位是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系前系主任楊雄哲博士,;華邦電子總經理楊丁元博士,。這四位都曾是臺灣工研院的高級負責人。還有一位楊教授的學生馬啟元教授也幫忙聯系政府高層,。

  1996年,,這四位半導體前輩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國家領導江澤民和朱镕基,信里語重心長地提議大陸一定要發(fā)展半導體產業(yè),。江澤民主席曾當過電子部部長,,非常支持,就作了批示,。

  第二年張汝京來大陸時,,幾位老先生就找到了張汝京,發(fā)展大陸半導體的結論是一定要蓋先進的半導體廠,。2000年3月底4月初,,他們幾位約張汝京和國務院溝通,由張汝京和團隊來負責蓋廠,,王陽元院士也全力支持,。

  當時,張汝京不僅賣掉了在美國的多處房產,,也把90高齡的母親和太太孩子一起遷居到了上海,。在張母的自傳中寫道:“回到闊別50年的祖國大地,回母校金女大看老校長吳怡芳博士紀念館,,也看到失散多年的小姑姑、妹妹和堂弟妹及他們的家人,。在大陸工作的大兒子陪著我從南到北探望親人,,感慨萬千,。”后來,,全家在上海定居,,張母寫道:“總算是達成了海外游子落葉歸根的心愿?!?/p>

  20世紀初的大陸的半導體產業(yè),,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氐酱箨懡◤S,,張汝京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

  首要的是人才方面,。張汝京說道,,當時做過半導體芯片0.35微米工藝的人才非常少,估計不到10個人,;做過0.25微米工藝的人,,可能更少。

  其次是面臨著美國禁運的技術壁壘問題,。當時,,世界上先進工藝已經在量產0.18微米,0.13微米工藝也即將量產,。張汝京他們在無錫做的是0.5微米(中間有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的三代技術差距),,與國外先進技術相差很多,。

  再者是國內很少人認識張汝京他們,資金誰來投,?

  張汝京的母親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曾就讀于教會學校,也在教會學校教書,。受母親的言傳身教,,張汝京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為此,,他通過個人關系找到美國五大教會為自己背書,,保證所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將來所生產的芯片產品只用于工業(yè)民用,而非用于軍事,。最后,,海外資金,像華登國際,、漢鼎亞太,、高盛資本,、祥峰資本等都對中芯國際進行了投資。

  國內的大股東有北大青鳥,、上海實業(yè)和張江科技園區(qū),。王陽元院士和夫人楊芙清院士都非常支持,找到北大青鳥來投資,;張江科技園區(qū)以土地作價來投,。

  當時需要10億美元,實際上收到了11億美元,,最后增資到14億美元,,就把上海的3個廠建起來了。那時是半導體的低潮期,,設備等相對比較便宜,。

  在中芯國際的選址上,張汝京和虞華年博士,、胡定華博士等幾位前輩先后一起去了香港,、北京、上海,,張汝京又和馬啟元教授去了深圳看場地,。

  他們首先想到是在香港,或許可以避免美國的禁運,。不過,,由于香港已經回歸了,所以建廠在香港和在大陸差別不大,,多少也會面臨一些禁運限制,。當時海外投資人對香港也比較有興趣;香港政府也很支持,,曾經很積極地在香港談,,漢鼎亞太投資基金的CEO許大麟博士與香港特別行政長官董建華談。董建華同意給一塊地來建廠,,張汝京要求在這塊地以外,,給員工蓋一個宿舍。這樣一來,,香港的房地產集團不干了,,視此舉是搶他們飯碗。加上,,香港的IC人才不是特別多,,大陸的人才去香港也不容易。最后,他們放棄了香港,。

  接著的是北京,。北京政府很熱心,但當時劉淇市長不在,,接待的副市長不太清楚此事,不能拍板,。

  關于上海這邊,,上海徐光迪市長非常支持。張汝京他們本來看中的是上海的金橋,,因為華虹半導體也在那里,;但上海張江也很熱心,提供的地很多,。

  大家在香港碰面,,開會討論最終地點。虞華年博士,、胡定華博士,、楊雄哲教授、張汝京還有馬啟元教授最終商定:“還是聚焦張江,!”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