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此前芯智訊率先報道了JEDEC(固態(tài)技術協(xié)會),、Wi-Fi聯(lián)盟、SDA,、PCI-SIG,、USB-IF等國際標準組織中斷了與華為或海思的合作之后,今天國際電子和通信行業(yè)領域的頂級技術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也開始限制華為,。而在此之前安卓系統(tǒng)也對華為進行了限制,那么起源于美國的開源CPU架構RSIC-V還靠得住嗎,?
IEEE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志的編輯和審稿人
據量子位援引一份曝光的內部郵件報道稱,,IEEE已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志的編輯和審稿人。預計接下來,,華為相關的投稿,、文章、會議贊助,,以及分支協(xié)會職務,,可能都會受到關聯(lián)影響。
網上微博網友@陳怡然-杜克大學 也曝光了另一份IEEE向期刊主編發(fā)送的郵件,,通知禁止華為員工擔任審稿人或編輯,。
(圖片來源:微博)
郵件內容顯示,,美國已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因此,,IEEE無法讓華為的同事作為審稿人或者編輯對我們的期刊進行同行評審,。如果IEEE繼續(xù)這樣做,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法律影響,。從郵件附件FAQ文件里的內容來看,,IEEE似乎可以讓華為的同事留在編輯委員會,但他們不能參與任何論文的審閱,,直到華為從BIS名單中刪除,。另外該文件還指出,由名單中企業(yè)出資的員工或個人,,在提交的內容被IEEE接受或提供給開放的IEEE技術組后,,可以提供輸入。
(圖片來源:新智元)
根據資料顯示,,IEEE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xié)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yè)技術學會,注冊地在美國,,其會員人數超過40萬人,,遍布160多個國家。IEEE致力于電氣,、電子,、計算機工程和與科學有關的領域的開發(fā)和研究,在太空,、計算機,、電信、生物醫(yī)學,、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已制定了900多個行業(yè)標準,,現已發(fā)展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IEEE 發(fā)表的技術文獻占到了全球同類文獻的約30%,,每年出版140余冊專業(yè)技術期刊,,提供約 700 余種學報、技術通訊,、會議論文集和會刊等出版物,。
IEEE下設六個下屬委員會,包括:教育活動委員會,、IEEE-USA董事會,、會員和地理活動委員會(MGA理事會)、出版服務和產品委員會,、標準協(xié)會理事會和技術活動委員會,。有42個主持標準化工作的專業(yè)學會或者委員會,。
需要指出的是,IEEE雖然是注冊在美國,,但是其本身并不只是美國的組織,,而是一個覆蓋全球多數國家的世界性組織。
顯然,,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覆蓋國家最多的一個專業(yè)技術學會,IEEE此次竟然因為美國禁令,,宣布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志的編輯和審稿人,確實出人意料,。
諷刺的是,,IEEE的官網上,還寫著:”IEEE核心目標是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和卓越,,造福人類“,。
更令人諷刺的是,近年來中國企業(yè)或個人一直在IEEE的發(fā)揮著重要貢獻,。根據新智元的報道,,近幾年來,每年入選IEEE Fellow的中國人/華人約占1/3,,2012年時,,有近百位中國學者擔任IEEE各種期刊的主編、副主編,、編委等職,。甚至有些IEEE期刊,是中國學者創(chuàng)辦的,。
在此事件發(fā)生之后,,在國內學術界一片嘩然!多位國內的專家學者紛紛發(fā)聲批評IEEE,。
(來源:梨視頻)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向IEEE候任主席致公開信,,表示這件事已經超出了學術底線,她將退出所在的IEEE期刊的編委會,。
近期多家國際性標準組織刪除或限制華為會員資格的行為,,以及今天發(fā)生的IEEE開始限制華為的行為,這些都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所謂的無國界的全球性的技術組織實際上是有國界的,,同樣本該造福全人類的技術也是有國界的。
RISC-V是否會受影響,?
繼此前開源的谷歌安卓,、英國的Arm,,以及現在的這些個全球性的技術聯(lián)盟/協(xié)會都宣布執(zhí)行美國禁令之后,很多人不禁要問,,近年來國內大熱的,、被我們寄予厚望的、被認為是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自主可控“的RISC-V是否也會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
RISC是一種精簡指令處理器,,其起源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EECS部門的計算機科學部門的dDavid Patterson教授及其團隊的一項課題研究的產物。RISC-V之所以取名RISC-V,,主要是因為David Patterson教授在此之前已經研制了四代精簡指令處理器芯片,。
而David Patterson教授研究RISC,主要是由于當時英特爾,、Arm等CPU廠商對于CPU架構的授權要求較高,,授權費也非常高昂,有沒有其他的開源的或者免費的CPU可以使用,,因此決定零開始設計一套全新的CPU架構,,在設計成功之后,并將其免費開源,。
傳統(tǒng)的Arm指令集是不允許做擴展的,,但是RISC-V是方便做可擴展的。另外RISC-V由于是后發(fā)的架構,,在技術上非常精簡且容易實現,。更為關鍵的是,RISC-V是免費開源的,,這些特點很快吸引了很多大公司參與其中,。
2015年,RISC-V成立了基金會,,初創(chuàng)企業(yè)包括谷歌,、西部數據、臺灣晶心,、聯(lián)發(fā)科,、杭州中天微、華為等,。目前RISC-V基金會成員已有235家,, 包含國際知名的系統(tǒng)公司、半導體公司,、 硅智財公司,、軟硬件發(fā)展工具公司及伯克利、MIT等名校。比如國內的阿里巴巴,、華米,、樂心等都加入了RISC-V基金會。
在中美貿.易.戰(zhàn)的大背景下,,國產芯片開始追求自主可控的芯片指令集架構,。國外的指令集架構本質上是一種授權付費的,很難實現國產自主,。而國內自己定義一套指令集架構又沒有太大意義,,因為處理器架構必須是全球范圍的一個通用架構,必須獲得生態(tài)支持,。因此,,RISC-V架構近兩年備受國內廠商追捧。
那么作為起源于美國的RISC-V技術以及RISC-V基金會,,其是否會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呢,?
顯然,對于RISC-V技術來說,,因為其是完全免費開源的,所以美國沒法去禁止,,任何公司都可以利用RISC-V來進行設計自己的芯片,。就像開源的安卓系統(tǒng)一樣,華為雖然被禁,,但也依然是可以使用安卓系統(tǒng),,其不能使用的只是谷歌自己附加在安卓系統(tǒng)之上的GMS服務。因此對于華為來說,,可以完全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RISC-V架構進行自己的芯片設計,。
在今天(5月29日)臺灣RISC-V聯(lián)盟舉行RISC-V X AIOT/5G新嵌入式智能解決方案論壇上,中國RISC-V產業(yè)聯(lián)盟理事長,、上海芯原微電子董事長戴偉民也表示,,華為完全可以用RISC做芯片,RISC本身開源不受限制,。
不過,,雖然RISC-V架構的初衷是開源免費的,可以被任何學術機構和商業(yè)組織使用,。但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有能力的芯片設計企業(yè)都在RISC-V架構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屬于自己的IP進行擴展,比如美國的SiFive,。
SiFive是一家基于RISC-V指令集架構提供快速開發(fā)式處理器核心IP的領先供應商,,核心團隊就是由RISC-V研發(fā)團隊所創(chuàng)立。通過開放式架構處理器核心及自主式開發(fā)基于RISC-V架構芯片來幫助SoC設計。
因此,,雖然開源的RISC-V架構不受美國禁令限制,,但是美國廠商基于RISC-V設計的內核或者芯片依然也是受到美國禁令管轄的。也就是說,,美國廠商或者其中帶有25%美國公司知識產權的基于RISC-V設計的內核或芯片,,華為將無法使用。
那么RISC-V基金會是否會受美國禁令影響呢,?
從目前來看,,RISC-V基金會似乎并未有限制華為的動作,不過鑒于其注冊在美國,,并且之前已有一大批的所謂的國際性標準/學術組織都開始執(zhí)行禁令,,后續(xù)可能將迫于美國壓力對華為進行限制。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限制華為使用RISC-V,。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近兩年來國內的RISC-V產業(yè)發(fā)展迅速,,大批的國產芯片設計廠商都開始入局,,并且自去年以來國內成立了多家圍繞RISC-V產業(yè)的組織,比如中國RISC-V產業(yè)聯(lián)盟,、上海集成電路行業(yè)協(xié)會RISC-V專業(yè)委員會,、中國開放指令生態(tài)(RISC-V)聯(lián)盟等等,進一步豐富了國內的RISC-V產業(yè)生態(tài),。這也為后續(xù)國內圍繞RISC-V架構,,打造自主可控的芯片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