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全民呼喚中國芯 但紫光趙偉國卻倒在追趕三星的路上

全民呼喚中國芯 但紫光趙偉國卻倒在追趕三星的路上

2018-05-07

1525484968741086210.jpg

欣賞李健熙的人應該很多,,但更多的是將其和三星視為敵手的人,。

宏碁施振榮曾說三星是所有人的敵人,張忠謀早前就認定三星是臺積電最大的挑戰(zhàn),,并指出聯(lián)合臺灣“四巨頭”才有可能各個擊破三星,,而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則聲稱,,打敗三星是他畢生的目標。同樣情緒流露的還有日本,,二十多年前,,李健熙和他的三星在半導體業(yè)務上超越日本后,整個制造業(yè)對其算是“恨之入骨”,。

在這些已經雄踞一方的前輩面前,,當時的趙偉國還顯得有些籍籍無名,,這離他接管一個“兜售掃描器和中草藥飲品”的紫光才過去不久。不過這并不妨礙趙偉國成為三星的忠實模仿者,,在他看來,,“三星經歷的一切都值得學習和總結?!?/p>

美國“封殺”中興時間,,讓國人看到了在我們科技井噴的時代,居然還有落后于別人三十年的高科技產業(yè),。如此當頭一棒,,讓很多人明白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我們依舊任重道遠,。

而在全民熱議的中國芯的的海量話題中,,有一條消息似乎并沒有被群情激奮的輿論注意到:最近,紫光股份和紫光國芯卻發(fā)布公告,,宣布董事長趙國偉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職務,并不在擔任公司任何職務,,之后于英濤當選紫光股份董事長,。

作為國產半導體的重要企業(yè)之一,這次人事的變動,,是否意味著國芯“紫光模式”戛然而止,?這是國產半導體的幸還是不幸?

三星“門徒”趙偉國

1983年,,李秉喆在留學歸來,、野心勃勃的李健熙的多次勸諫下,于京畿道器興建立第一個半導體工廠,,正式向內存宣戰(zhàn),。此時的趙偉國正投身于奔赴高考的萬千學子中,兩年后他成為沙灣縣考入清華大學的第一人,,就讀于電子工程系,。正是在大學實驗課上看到芯片時,,他萌生了“什么時候中國能制造海外高端集成電路”的想法,。

當然這個啟發(fā)趙偉國的小小芯片,據估計應該不是出自韓國,,因為三星剛剛染指半導體時,,日本已經是世界霸主。而且其剛推出64K DRAM,,內存價格就暴跌,,到1986年底,,累計虧損3億美元,股權資本全部虧空,??梢簧碣€氣的李健熙依然堅持“越是困難,就越要加大投資”,。

經過將近10年鏖戰(zhàn),,三星終于在1992年超越日本NEC,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存儲制造商,,并在其后25年連續(xù)蟬聯(lián)世界第一,。而與此同時,重新回到清華大學攻讀碩士的趙偉國,,才剛剛與紫光有了交集,。

盡管有著十年之久的時間差距,2013年他接管積重難返的紫光后,,似乎是有意學習李健熙,,毅然踏上了三星當初走過的路,甚至對照三星逆襲日本的過程,,紫光也有了自己的十年規(guī)劃:五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站穩(wěn)腳跟;再有五年,,應該有相當?shù)某删?;所以要有“冷板凳坐十年”的心理準備和?zhàn)略耐力。

然而與李健熙數(shù)次靠破釜沉舟的自殺式投資“磕死”對手不同,,趙偉國也想借助紫光背后強大的資本,,慢慢耗死聯(lián)發(fā)科等臺企。在他的邏輯中,,“紫光可以一直賠錢,,而聯(lián)發(fā)科不行”,只可惜這個愿望一直未能實現(xiàn),。

如今回過頭再看趙偉國多次并購的大手筆,,除了揮金如土為其成就了餓虎的威名,國產半導體離原來的技術起點似乎也沒有太遠,。

起碼,,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漸入佳境的過程。1983年三星開發(fā)64K DRAM時,,其關鍵技術落后日本整整5年,,到256K時與日本相差2年,再至1M時差不多落后1年,,等到三星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個64M DRAM之時,,日本已被三星甩之腦后,。而紫光將展訊、新華三等公司收入囊中之后,,依然是拿來的技術,,DDR3內存條是早前英飛凌、奇夢達時代的產物,,用來追擊聯(lián)發(fā)科的中端芯片,,核心構架和制程工藝都來自英特爾,這是其入股后開放給紫光的,。

郭臺銘曾說,,趙偉國只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而從投資者到實業(yè)家確實還有很遠的距離,。

日漸偏離芯片的初衷

2011年4月24日清華百年校慶,,據說趙偉國在唱國際歌的時候,找到了紫光的未來方向,,就是發(fā)展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yè),,讓它在全世界有一席之地。自此后,,民族產業(yè)和企業(yè)責任成了他口中最常見的詞匯,,憑借這張愛國牌,游弋于國家資本和民眾輿論之中,。

但當紫光偉大的半導體事業(yè)被拖入眼花繚亂的并購案,,一個商人的投資本性不免暴露無疑。

進入紫光之前,,2004年趙偉國曾帶著100萬到了新疆,,歸來時已是億萬富翁,不同于其他地產大王對財富的爆發(fā)式增長諱莫如深,,趙偉國興致高昂地將房地產行業(yè)形容成“印錢”,。也許正是從房地產行業(yè)中形成的行事風格,成為紫光總裁之后的他,,將簡單粗暴的“買買買”模式烙印在紫光半導體發(fā)展規(guī)劃上,。

正如其自述,“我做投資就像女人逛街,,不厭其煩地看,,買了之后我還會像古董商人那樣長期持有。不過一旦看中了,,出手就是餓虎撲食,。”

1525484968763050776.jpg

餓虎名副其實,,但可能僅限于投資層面,。2016年,趙偉國在各種場合對外發(fā)言時,,依舊頻頻提及企業(yè)使命感,,并為紫光畫下世界前三的“大餅”。在面對外界質疑蛇吞象后的消化問題,,他回應“不輕易對企業(yè)進行整合,,更多的是為這些企業(yè)打造生態(tài),讓他們之間形成協(xié)同,?!?/p>

不輕易整合?是指只做資本而不是運營整合,、沒有介入經營的意思嗎,?那核心技術如何流入國人手中?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得而知,。不過比較明顯的一點是,,趙偉國所打造的“生態(tài)”,似乎已經日漸偏離芯片的初衷,。

據公開資料統(tǒng)計,,紫光集團除了旗下紫光國芯、紫光股份,、*ST紫學3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系還出現(xiàn)在了26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這些公司的主營業(yè)務已經與原來的芯片產業(yè)相去甚遠,。

而在趙偉國的邏輯中,,“產業(yè)發(fā)展需要資本的支持,資本投資我們,,我們拿錢去做產業(yè),,資本再到資本市場去套利”。按照這種說法,,產業(yè)和投資相互補給,,二級市場的買入行為只不過為了重新投入產業(yè),但這真的可信嗎,?

以前趙偉國說,,在收購展訊、銳迪科的過程中,,紫光集團以自有資金出資占據了大部分份額,,但根據紫光集團2014年年報顯示,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只有6.28億元,,而這兩項交易的成交價是26.9億美元,。在這些重大收購案中,,趙偉國到底壓上了多少,外人無法得知,。

買買買的紫光模式將終結,?

14日,馬化騰到訪新華三集團杭州總部,,與新上任紫光股份董事長于英濤陪同參觀的,,還有閃辭之后的趙偉國。更早一些,,在外界失聯(lián)傳聞瘋傳時,,他第二天就出現(xiàn)在電子信息博覽會上,似乎辭職一事無關緊要,。

趙偉國確實還在紫光,,起碼長江存儲基地剛剛有所發(fā)展,在武漢,、南京,、成都等地建廠的事還在推進,對紫光來講,,趙偉國不可或缺,。只是這并不意味著連辭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職務,對他一點影響也沒有,,就在趙偉國之前不久,,李力游因個人原因辭去紫光集團聯(lián)席總裁兼展訊董事長一職,而其實這次辭職早有預警,。去年11月份,,身為展訊董事長的李力游被調往紫光集團擔任聯(lián)席總裁,同時仍保留展訊董事長一職,,現(xiàn)在看來,,李力游無非是被明升暗降。

紫光股份和紫光國芯在整個紫光集團的核心地位,,是眾所周知,,即使紫光的戰(zhàn)略方向要變,振興國產芯片的大計也少不了這兩個上市公司,。尤其是,,紫光國芯其實正在進行“高性能第四代DRAM存儲器芯片產品”的研發(fā),有望在今年進入市場,。這個關鍵時刻趙偉國辭職,,除了所謂掌握大局的目的,是不是多多少少帶些擔責的意味?

清華系公司慣有的一個發(fā)展路徑,,是先確立上市公司作為核心的資本運作平臺,,然后將并購來的產業(yè)按照板塊進行整合,趙偉國無疑深諳此道,。但伴隨著并購臺灣半導體企業(yè)接連受挫,、美國警惕之心漸強,,紫光借并購換技術的捷徑未免遭受重大打擊,。雖然這些不可抗力趙偉國無法左右,但其張狂的行事作風,,確實給當時并購事宜的進展平添了一些不利因素,。

還有一個最關鍵的疑慮,紫光并購,,錢大把大把地在花,,但實際上真正控股的沒有幾個,這是否說明這些技術,、人才和研究中心無法轉移到大陸,?

自從去年趙偉國開始強調紫光轉向自主創(chuàng)新的新策略后,長江儲存之外,,武漢,、南京、成都三地的閃存晶圓廠便急鑼密鼓地進行,,似乎國內半導體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可是長江存儲正在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為什么紫光這么急切地在很多地方投資建廠,?巨額投資未見有效成果,,趙偉國的地位看來也有些尷尬,所以換個人管管可能也無可厚非,。

只不過,,中美貿易戰(zhàn)使國內半導體的前景更加堪憂,紫光模式若是終結,,趙偉國的立身之本受到損傷,,辭職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之職恐怕不是一個有利信號。

當然,,趙偉國若是能從一個投資者成長為實業(yè)家,,這也是國內半導體之幸。(作者:歪道道)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