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太空武器——上帝之杖

太空武器——上帝之杖

2018-01-24
關鍵詞: 太空武器

235337.jpg

  在某個靜謐的夜晚,當你和朋友在戶外欣賞滿天繁星時,,忽然,,一道閃亮的火光劃破天空,請不要歡呼雀躍,,也不要對著它許愿,因為那很可能不是傳說中既美麗又能帶來幸運的流星……

  據(jù)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wǎng)站報道,,美軍目前已開始研制一種名為“上帝之杖”的太空武器,。該項目計劃依托太空平臺搭載大量直徑30厘米、長6.1米,、重100公斤的鎢,、鈦或鈾制成的金屬棒,這些高密度的金屬大棒可在衛(wèi)星制導下,,利用小型火箭助推和自由落體產(chǎn)生的巨大動能,,可在任何時間對地球上任何地區(qū)的高價值戰(zhàn)略目標實施快速、精確打擊。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上帝之杖”從太空發(fā)射后,,不依靠任何彈藥,完全依賴動能撞擊來對目標產(chǎn)生破壞力,,但攻擊效果卻堪比核武器,,能毫不費力地摧毀大型建筑群和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而且還不會產(chǎn)生輻射,。美軍希望把“上帝之杖”打造成為未來空間對地作戰(zhàn)的“殺手锏”,,進而取代令人聞之色變的核武器,成為軍事領域新的戰(zhàn)略級威懾力量,。

  劍走偏鋒天上懸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軍就有了研制“上帝之杖”的初步構想。據(jù)稱,,美軍的這一靈感主要來源于傳說中的兩起意外事故:一起是說曾有一名婦女被飛機衛(wèi)生間掉下的凍結的尿柱砸死,;另一起是說曾有人在帝國大廈無意拋下一枚硬幣,該硬幣卻像子彈一樣擊穿了行人的腦袋,。

  當然,,美軍突破常規(guī)思維,另辟蹊徑,,研制這種新概念戰(zhàn)略武器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隨著核武器并非為美國一家獨有,以核武器為中心的傳統(tǒng)戰(zhàn)略武器的威懾力大受限制,。此外,,國際反核浪潮也是高潮迭起,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人們更是談“核”色變,。還有就是保持核威懾的開支巨大,據(jù)美國官方透露,,其核武器維護總費用每年在2000至3000億美元,,一枚核武器年需8000萬至1.6億美元,這對日益緊縮的軍費開支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與此同時,,其他常規(guī)武器往往又不具備戰(zhàn)略威懾能力。對于越來越深,、越來越堅固的地下工事,,常規(guī)武器往往束手無策。以美軍的GBU-28型“掩體粉碎機”鉆地炸彈為例,,其僅能穿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30米的堅硬地層,,對地下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根本毫無辦法,。

  上述多重因素促使美軍試圖在其他非核武器上尋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戰(zhàn)略制高點,以“上帝之杖”為代表的天基動能武器無疑成為最佳選擇,。

  系統(tǒng)設計很簡單

  據(jù)稱,,“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tǒng)主要由位于低軌道的兩顆衛(wèi)星平臺組成,一顆負責通訊和鎖定目標,,另一顆則搭載有大量被稱為“上帝之杖”的金屬長桿形動能“炮彈”,。彈體主要由動能彈頭、推進系統(tǒng),、制導系統(tǒng),、熱控系統(tǒng)與通信系統(tǒng)5部分組成。彈頭主要由高密度的鎢,、鈦或鈾等金屬鑄造,,前方略尖,可減小空氣阻力,,降低到達地面時的動能損耗,。推進系統(tǒng)主要是小型火箭助推器,可在外太空為“炮彈”提供較為精確,、容易控制的推力,。制導系統(tǒng)主要是不斷調整火箭助推器和空氣動力學舵面,改變飛行方向,,確保精確命中目標,。熱控系統(tǒng)主要是依靠外部特制的熱防護涂層來防止彈體過熱。

  “上帝之杖”打擊目標時通常采取垂直攻擊的方式,,就像隕石撞擊地球一樣,,因此它獲得的動能巨大,打擊地面時所產(chǎn)生的破壞力也相當大,,其威力相當于一枚小型核彈,,并能輕而易舉地刺入地下幾百公里深的目標內部,只此一條即可讓任何鉆地炸彈黯然失色,。據(jù)五角大樓宣稱,,他們計劃在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預想效果不一般

  一提起“上帝之杖”,,人們很自然地把它與隕石作比較,,進而聯(lián)想到恐龍滅絕事件。6500萬年前,,或許正是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隕石撞向地球,導致了一個統(tǒng)治地球的強大物種就此滅絕,。那么,,“上帝之杖”是否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據(jù)美軍設想,“上帝之杖”能以11公里/秒的初始速度進入大氣層,,即使在大氣下層飛行時速度會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每小時1.12萬公里的攻擊速度。公斤級質量的“上帝之杖”與噸級TNT當量產(chǎn)生的破壞能量基本相當,。長度約為1米,、質量約120公斤鎢制彈頭對鋼制材料進行打擊時,可造成深1.5米,、直徑1米的彈坑,。雖然其毀傷能力與導致恐龍滅絕的隕石相差甚遠,但對于打擊敵地面重要目標和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卻是小菜一碟,。

  與其他常規(guī)武器相比,,“上帝之杖”還具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打擊范圍廣。其打擊范圍可覆蓋全球任何一個地區(qū),,打擊對象包括指揮中心,、導彈發(fā)射塔、地下掩體等所有非移動類目標,。二是反應時間短,。由于其搭載平臺通常部署在低軌道,所以對地攻擊準備時間短,、反應速度快,,從離軌到對地面實施打擊僅需11分鐘,打擊時間不及洲際彈道導彈的三分之一,。三是突防能力強,。由于速度極高,可有效突破敵多層防御體系,,即使敵具備多層防御能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預警。四是生存能力強,。搭載“上帝之杖”的衛(wèi)星平臺通常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上,,遠在一般飛機和導彈的攻擊范圍之外。五是環(huán)境污染小,?!吧系壑取敝饕峭ㄟ^碰撞攻擊目標,不依靠彈藥,,更沒有核輻射,,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六是占據(jù)道義主動,。相比核武器而言,,該武器系統(tǒng)在道義上占有更多的主動權,。

  劍懸太空路漫漫

  為爭奪太空霸權,美國先后曾提出“天基激光武器”計劃,、“智能卵石”計劃,、“魔鏡”天基激光武器計劃等,但終因在關鍵技術上難有新突破而進展緩慢,,有的甚至中途夭折,。隨著航空航天、熱材料及計算機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上帝之杖”從研制至今,,某些問題可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仍有不少瓶頸問題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是如何發(fā)射到位的問題,。發(fā)射攜帶大量高質量“上帝之杖”的衛(wèi)星平臺,必然需要足夠的動力,。二是高溫損耗問題,。進入大氣層之后,必然因空氣磨擦而出現(xiàn)彈體過熱問題,,彈體過熱將直接導致內部精密電子元件受損,、彈體磨損或解體。三是精確制導問題,。由于其采用末制導,,通常在進入大氣層前通過控制姿態(tài)角來實現(xiàn)對目標的精確打擊,然而在進入大氣層后彈體必然受到空氣流動,、密度差異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加之速度過快,沒有尾翼修正,,難以實現(xiàn)對目標的精確打擊,。

  除此之外,“上帝之杖”的打擊效果也是未知,。由于從來沒有進行模擬實驗,,美軍所描述的攻擊效果僅僅是理論上的設想。有專家預測,,由于其速度過快,,在對大型建筑群等目標的打擊上很可能起不到致命的效果,頂多就像高速飛行的子彈撞擊玻璃一樣,,在目標上穿個直徑為30厘米的“小洞”,,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貽笑大方了。然而,,對“上帝之杖”計劃來說,,目前最大的難題恐怕還是高研制成本。據(jù)稱,,建造“上帝之杖”所需的衛(wèi)星平臺及將其送入軌道的費用至少為10億美元;如果使用今天的航天運輸系統(tǒng)將高質量的金屬棒送入軌道,,其成本更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因此就有專家認為,美軍的“上帝之杖”,,貌似神器,,實同雞肋。就目前進展緩慢的情況看,,美軍可能陷入“研”之無“費”,,棄之可惜的境地。它最終是邁入實戰(zhàn),、大展雄風,,還是像“巴黎大炮”那樣被殘酷的戰(zhàn)爭法則淘汰,抑或只是停留在想象的虛擬世界中,,我們且拭目以待,。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