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智能電網是電力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智能電網是電力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2017-11-14

  “大智物云移+新能源”時代,,面對新能源大規(guī)模接入,,智能電網有哪些作為,?基于特高壓輸電的技術創(chuàng)新,,對用戶側的互動新需求,、新模式,、新技術,,當如何綢繆,?本刊日前采訪了英國首相科技理事會能源工作主席,、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麥克˙斯德林,。他結合歐洲的情況分析認為,大規(guī)模接入新能源需要以大范圍電網互聯為基礎,,并統籌考慮儲能技術,。在與用戶側進行互動時,第三方的智能化方案需要兼顧電網與用戶訴求,,智能電網的本質是優(yōu)化對系統和用戶的控制能力,。

  ——訪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麥克˙斯德林

  電網互聯帶來新機會

  《能源評論》:在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時代,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蓬勃發(fā)展,。從歐洲的經驗來看,針對新能源的波動性,,如何能做到平衡電網安全與用戶需求,?

  麥克˙斯德林:歐盟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將達到20%,。歐洲議會今年提出,,將2030年的目標由原來的27%提升至35%。要應對新能源發(fā)電量不斷提升,,以及越來越多的電網波動性問題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是增加基礎的電力供應容量,,二是對用戶端進行控制。如何將可再生能源的不斷并網和用戶需求控制來結合起來,,尋求到平衡點,,是未來技術挑戰(zhàn)所在。整個過程非常復雜,,這也正是發(fā)展智能電網的意義所在,。為此,歐洲各國都意識到智能電網是電力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在加足馬力不斷往前推進,。

  《能源評論》:在輸電側增加供給能力,,或者大范圍電網互聯,無疑會加增強系統調節(jié)的底氣,。在這方面,,中國的特高壓輸電工程技術已經給出了證明,您認為,,歐洲和英國的未來會怎樣,?

  麥克˙斯德林:互聯性的問題——需要讓更多的電源、更廣泛的地區(qū)電網互聯,,來提供穩(wěn)定的電力供應,。中國其實已經做到這一點,歐洲可能有一些問題,,因為每一個國家地域比較小,,所以就必須和鄰國進行互聯。以英國為例,,因為是一個島國,長期以來實現了相當程度的國際電網互聯,,比如在1986年就實現了和法國電網互聯,,目前已經簽約的互聯項目包括比利時、丹麥等國家,。從數量來看,,英國的需求峰值是52.7吉瓦,進口容量達到14.2吉瓦,,潛在的電網互聯容量為22.4吉瓦,。對整個歐洲而言,目標是到2020年所有國家電網互聯度要達到10%以上,,到2030年要達到15%以上,。

  歐洲的智能電網,目前是以各國發(fā)展為主,,很多國家已經部署了智能電網的試點運行,,但是仍然沒有實現國際間的協調和互聯。一旦實現互聯的話,,僅對英國而言,,到2020年,消費者每年就會因智能互聯節(jié)約10億英鎊,,其商業(yè)前景非常廣闊,。同時,增加電網互聯性對于新技術發(fā)展也會帶來很多機會,,比如對跨地區(qū)遠距離輸電的特高壓技術,。因此我相信,,全球能源互聯網也許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仍然存在希望,,而且發(fā)展合作組織正在發(fā)揮領頭的作用,。

  《能源評論》:如果只是在供給端簡單疊加裝機,可能會使波動加劇,,或需要大量協調傳統能源,。您認為,還有哪些更有效更智能的解決方案和手段嗎,?

  麥克˙斯德林:正如您講到的,,對于可再生能源的擴張帶來的挑戰(zhàn),如果發(fā)電端沒有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在用戶側進行控制——尋求在用電高峰階段,,減少用戶同時用電的強度。但用戶控制不意味著減少用戶數量,,或者硬性減少其用電總量,,而是給他們另外一種選擇,讓他們盡量減少在高峰期間同時用電,。智能電表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科技,,其更大的應用價值就在于,它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會讓更多的家庭明白他們需要智能互動,,而且減少在高峰時間同時用電會帶來更多附加價值,比如經濟性和節(jié)能環(huán)保等等,。

  儲能需有全局觀

  《能源評論》:在智能電網系統中,,儲能被寄予厚望。對于大規(guī)模儲能,、分布式儲能(如特斯拉的Powerwall),,您更看好哪個的發(fā)展前景?

  麥克˙斯德林:二者沒有絕對的優(yōu)劣之分,,對于智能電網的發(fā)展,,需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攜手發(fā)展。一方面,,很多國家在進行大規(guī)模集中式儲能的研究,,比如說液化空氣儲能等復雜的技術,可以提供電網級別的調頻調峰等服務,;另一方面,,微觀的或者分布式儲能,比如鋰電池,、氫燃料電池的應用,,可以彌補分布式太陽能(7.140,0.37,5.47%),、中等規(guī)模風能發(fā)電的波動性,還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家庭能源供應,。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大規(guī)模儲能,還是分布式儲能,,都是構建智能電網有待解決的一個挑戰(zhàn),,核心問題是價格。一旦解決了儲能的成本問題,,能夠實現新能源的“平價上網”,,對于電網的建設和運行將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能源評論》:在有些人看來,,電化學儲能尤其是鋰電池儲能會成為解決難題的“救世主”,,您怎么評價?

  麥克˙斯德林:當然,,研發(fā)出更大容量的電池,,意味著在能量釋放方面效率會更高,但是我們需要從全局來考慮,,更全面看待能源與經濟社會的應用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分布式儲能技術。比如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認為,,電動汽車是未來分布式儲能的發(fā)展方向,但不要忘記,,電動汽車未來供電還是應該從大電網來供電,。同樣的,氫能經濟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短期來講并不容易實現,。當下要做的仍然是建設運營好智能電網,與發(fā)電側,、用電側保持良性互動,。

  智能終端應對電網友好

  《能源評論》:您提到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的互動,智能電網與新一代交通系統,、信息網絡融合需要哪些條件,?它對能源供應體系會帶來哪些沖擊?

  麥克˙斯德林:其實,,這種融合已經在深度進行?,F在電動汽車充電這種新型的用電方式,其容量和壓力都是前所未有之大,,和此前的電冰箱,、電視機的用電量給電網帶來的壓力完全不一樣,,這對電網的控制系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也是分布式能源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必須要通過智能電網解決,。

  對構建智能電網控制系統而言,毫無疑問其基礎是智能電表,。當每個家庭都擁有這樣的控制節(jié)點的時候,,如何保證一個國家成千上萬個,甚至如中國般的幾億個控制點合理運行,,將成為極大的挑戰(zhàn),。基于現有的控制技術,,還沒有非常好的解決方案,。為此,智能電表必須足夠智能化,。這意味著,,未來的智能電表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需求側管理能力,因為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會有大量的實時數據需要收集和應用,。

  需要強調的是,電網產生波動和不穩(wěn)定是正常的現象,,電網的特性就是,,有可能前一兩秒我們需要往高調,后一兩秒就要進行反向操作,,所以如果控制系統沒有設計好,,運行不妥當的話,很可能就會產生大規(guī)模的停電事故,,這是我們需要著力避免的問題,。在智能電網的控制系統設計方面,未來方向還是應該堅持分級設計的模式,,從每個用戶,、不同地區(qū)再到國家層面逐級進行控制。

  《能源評論》:在用戶側,,有些家庭已經開始使用谷歌Home,、亞馬遜Echo或其他智能終端進行能源控制甚至管理。您認為,,面對新挑戰(zhàn),,電網與第三方的智能化控制系統應該如何更好銜接?有哪些創(chuàng)新和改變值得期待,?

  麥克˙斯德林:這種終端用戶模式,,對于電力公司其實是非常難預計的,。目前在電力公司和用戶之間的獨立系統,比如像谷歌或者是亞馬遜這樣的第三方,,開發(fā)出對用戶用電量分析的軟件,,他們其實是基于價格的,其出發(fā)點就是如何減少用戶用電成本,,但是對于電力公司而言,,這可能并不友好。因為對于用戶的需求,,電網還是缺乏穩(wěn)定的預期,,所以就需要這些獨立的第三方與電力公司進行協作,能夠通過電力公司放出的價格和負荷信號,,不斷進行反饋調整,。

  我希望,未來的第三方能夠研發(fā)出這樣的技術:一方面,,減少終端用戶成本,;另一方面,對于電網負荷全面了解和響應,,進而增強電網可預期性,,減少電網負擔。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