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 2014年智能硬件領域的全民狂歡,2015年可謂冰火兩重天: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增長乏力,,智能出行高歌猛進;創(chuàng)業(yè)公司遇冷,傳統(tǒng)公司強勢入局;機構投資謹慎觀望,,A 股金主相機而動;技術流公司遇冷,,但品牌派活得很不錯……
輿論很熱,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依然不高
2015年 依然是沒有年度智能產品的一年,。即使是自帶 “大賣光環(huán)” 的 Apple Watch,,也沒能激發(fā)用戶的購買熱情。根據 IDC 最新預計,,Apple Watch 今年的出貨量將達到 1300 萬塊,,市場份額將達到 61.3%。與之形成對比的是,,iPhone 前三季度的銷量為 5000 萬部左右,,市占率卻僅有 14.5%。
近期 AbleCloud 和 Talkingdata 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目前國內智能硬件 App 用戶規(guī)模為 0.72 億,,在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近為 5.8%。相比于年初,,這已經提高了 3.3 個點,。每臺移動終端平均安裝智能硬件 App 為 1.33 款,但打開數據僅為 1.03 款,。
總體來說,,智能硬件產品最被看中的兩條線——健康和家居,在 2015年 并未能激發(fā)用戶的購買意愿,。產品并非剛需,,功能簡單,使用復雜,,智能硬件用戶還多為嘗鮮者,,市場還處于早期。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公司,還需要跨越鴻溝,。
創(chuàng)業(yè)公司遇冷,,傳統(tǒng)公司強勢入局
消費意愿不強時,創(chuàng)業(yè)公司增長乏力,,傳統(tǒng)廠商強勢入局,,就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事了。
對于在 2014年“高歌猛進” 的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2015年 的日子并不好過?!按髷祿?的故事講完了,,卻未能如愿落地;新的故事還沒有想好,錢又快燒完了,。
市場,、資金、競爭等多重壓力下,,不少創(chuàng)業(yè)者謀求轉型,,甚至關閉了公司。比如,,我們曾報道的一家做孕表的公司已經轉型做了電商,。有媒體人戲稱,應該出一個系列 “盤點那些年被我們寫死的硬件公司”,。
市場不成熟,,品牌不強大,渠道不完善,,資金不充裕時,,傳統(tǒng)公司反而擁有了優(yōu)勢。供應鏈把控力強,,生產產能過關,,品牌認知強,渠道話語權重,,傳統(tǒng)廠商很容易地就進入這個新市場,。
目前,主流的大小家電廠商,,如海爾,、美的、格力,、TCL,、九陽等,幾乎均已經推出了智能家居平臺或相關硬件,。一家智能硬件平臺的創(chuàng)業(yè)者告訴 36 氪,,2015年 他們的客戶中傳統(tǒng)廠商居多,。其中,還有客戶單位的高管主動投資他們,。
機構投資謹慎,,A 股金主很熱心
熱心的不止傳統(tǒng)廠商,還有 A 股市場的金主們,。
在機構投資趨冷時,,“雪中送炭”。比如,,在 “寒冬說” 之后,,東方網力收購了百度 i 耳目,羅萊,、京東聯手入股了 Sleepace,。相比于投資機構,這些投資人要大方很多,,除了錢,,還帶來了資源,而股價上漲也給這些戰(zhàn)略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縱觀今年的泛智能硬件投資,,A 股金主最集中的領域還是在虛擬現實與機器人。在 2015年 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之日,,GQY 視訊宣布購美國機器人公司 Jibo1.1%股權,。在此之前,東方網力也曾 投資過這家美國機器人公司 ,。最近,,科大訊飛在年度發(fā)布會上,承認投資機器人公司優(yōu)必選,,并 表示了投資優(yōu)秀機器人公司的意愿 ,。
在虛擬現實領域,不僅一二級市場聯動緊密,,甚至出現了 二級市場倒逼一級市場投資 的情況,。A 股上市公司,不僅為一級市場提供新退出機制,,還提供了更高的估值溢價,。相比于財務投資人,戰(zhàn)略投資人們更愿意接受高溢價,。一家做 VR 頭顯的廠商完成新一輪融資,,產業(yè)投資人爽快地答應了 10 億元的估值。
對于優(yōu)質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這無疑不是冬天里的一股暖風,。
技術流公司遇冷,,但品牌派活得還不錯
事實上,這個 “冬天”,,感受到寒冷的多是 “技術流” 的公司,,“品牌派” 的公司依然溫暖。
智能硬件早期的創(chuàng)業(yè)者,,多少技術或者極客出身,,追求功能的酷炫,完成了從無到有,,從 0 到 1 的過程,。但智能硬件本質上還是硬件產品,無法脫離傳統(tǒng)的經濟規(guī)律,、市場運行法則。僅僅追求技術實現的公司,,在產業(yè)鏈被催熟后,,很難打敗方案商、工廠,。
反之,,此前注重打造品牌的公司,反而 “名利雙收”,。在做出了爆款智能水杯 Cuptime 之后,,麥開做不智能的水杯 Seed,其底氣就在于已經打造的品牌,。而智能鋼琴 The One 在成功打造出品牌后,,轉型做起了鋼琴教育……
這并不是國內特有的現象。今年,,Pebble 成功眾籌千萬美元,,Fitbit 成功上市,Misfit 被 2 億美元收購 ,,這都是品牌派的階段性勝利,。
總結下來,這些公司所走的路線,,多不是 “硬件免費,,服務收費”,而是 “高逼格,,高利潤” 路線,。在具體的產品規(guī)劃上,多符合 “降維打擊” 的理論。先推出一個高階產品,,高價格,、高逼格、高品質,,塑造品牌,,再推出一個低價產品,用來提高市場占有率,。
智能出行熱了
如果說哪個領域自始自終都注重塑造品牌,,很可能就是在智能出行。這一年,,智能自行車,、電動車、電動汽車百花齊放,,產品先后落地,,資本層面高舉高打。
在手機,、電視屏幕被占領后,,互聯網公司把目標放在了汽車上的那一屏。今年三月份以來,,百度(無人駕駛車),、阿里巴巴(與上汽合作)、騰訊(富士康,、和諧汽車合作),、樂視(與北汽合作)、360(可能與上汽榮威合作)等互聯網公司紛紛公布了 “造車” 計劃,。
相比于這些大公司,,創(chuàng)業(yè)公司則寄希望通過能源的革新,找到新方向,、新入口,。汽車之家創(chuàng)始人李響、易車之家李斌,,聯手創(chuàng)辦蔚來汽車,、車和家。360 前 VP 沈海寅則打算用小米的模式做智車優(yōu)行,。
資本也樂于為這樣的嘗試買單,。蔚來汽車在今年 8 月獲得由騰訊領投的 5 億美元融資,據公司稱,,資方還包含高瓴資本,、京東,、紅衫及其他知名互聯網企業(yè)。智車優(yōu)行在天使輪就獲得 5000 萬元以上接近 1 億元的融資 ,。對于這些公司來說,,還有好消息,即使他們的車 “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但諸如 “電動邦” 這樣的渠道已經出現,。
而對于那些 “買不起人生第一輛車” 的年輕人說,互聯網公司還為他們準備了 “第一臺互聯網品牌的其他交通工具”:小牛,、云造,、輕客電動車;云造、曲奇,、BiCi,、700Bike 的自行車;Ninebot、樂行的平衡車……這些公司不僅拿到了融資,,還有不少是戰(zhàn)略融資,。
補貼大戰(zhàn)催生的用車服務市場之外,這些公司也正在快速推進,,補齊智能出行的大版圖,。
智能城市在萌芽
智能出行已將將人們的視野,拓展到個人,、家庭以外。真正的智能也許會從更大的視角切入,。
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傳感化的,,一個傳感器背后就是一個行業(yè) 。2009年 時,,雄心勃勃的惠普曾經做了這樣一個項目地球中樞神經系統(tǒng)(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Earth,,CeNSE),想要給地球做一個全面的體檢系統(tǒng),。
即使這樣的計劃還顯得過于宏大,,但也許卻是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和真正根基。借著物聯網的熱潮,,老牌巨頭公司 GE 將城市路燈作為物聯網的端口,,嵌入傳感器和攝像頭,連接互聯網,。 芝加哥的路燈被接入互聯網的同時,,智能門禁也已經被國內的開發(fā)商接受。
在不少人的眼里,,“智慧城市” 可能還只是停留在 “十二五”,、“十三五” 的規(guī)劃里,。但當互聯網公司、創(chuàng)業(yè)公司參與到其中時,,也許會擦出神奇的火花,。只是在這個還是 To G 屬性的行業(yè)里,這對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并非易事,。
權力的游戲
智能硬件興起于移動互聯網紅利開始消退之際,曾被寄予新入口,、新平臺的期望,。
2014年,大公司誓要 “打造智能硬件平臺”,,投資,、布局、推產品,,雄心勃勃,。但 2015年 已經過完,能夠被稱為平臺的平臺依然未出現:小米轉向了新國貨運動;京東的重心到了 O2O;阿里補課社交;騰訊補課電商;360 忙著私有化;家電廠商依然要賣貨……
如果說,,2015年 是智能硬件的冰與火之歌,,“鐵王座” 是所有參與者都夢寐以求的終點,在達到千萬級出貨量前,,“權力” 還無從談起,,即使大家都知道 “鐵王座” 就在那里。
在 2015年 的年底,,你可能已經聽不到有人跟你談 “智能硬件”,,取而代之的是物聯網,是工業(yè) 4.0,,是智能城市,。對于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來說,寒冬里,,這場 “權力的游戲”,,誰都沒有 “不死光環(huán)”,跨不過那座 “死亡之橋”,,結局很可能就是死在寒冬里,。
不過,對于那些優(yōu)質的硬件公司來說,,不管冬天有沒有過去,,他們終將回來,終將活下來,,也許會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