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其他 > 設計應用 > 晶體二極管及晶體管放大電路
晶體二極管及晶體管放大電路
摘要: 半導體二極管按其結構和制造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點接觸型和面接觸型兩種,。
Abstract:
Key words :

  半導體二極管及其特性

  半導體二極管按其結構和制造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點接觸型和面接觸型兩種。

  點接觸二極管是在P型硅晶晶體或N型鍺晶體的表面上,,安裝上一根用鎢或金絲做成的觸針,與晶體表面接觸而成,,然后加以電流處理,,使觸針接觸處形成一層異型的晶體。很據所用金屬絲的不同,,分別稱之為鎢鍵二極管和金鍵二極管,。國產2APl一7和2APll—17型半導體二極管即屬此類。但前者觸針是鎢絲,,后者是金絲,。

  面接觸型二極管多數系用合金法制成。在N型鍺晶體的表面上安放上一塊銦,,然后在高溫下使一部分鍺熔化于銦內,。接著將溫度降低,使熔化于姻內的鍺又沉淀而出,,形成P型晶體,。此P型晶體與末熔化的N型晶體組成P—N結。

  點接觸型半導體二極管具有較小的接觸面積,,因而觸針與阻擋層間的電容餃小(約1微微法),;而面接觸型二極管的極間電容較大,約為15一20微微池,。因此,,前者適合于在頻率較高的場合工作,而后者只適宜于頻率低于50千赫以下的地方工作,;另外前者允許通過的電流小,,在無線電設備中宜作檢波用,后者可通過較大之電流,,多用于整流,。 

<a class=晶體二極管" border="0" height="276" hspace="0" src="http://files.chinaaet.com/images/20100810/f161d9c2-99e9-42d9-948d-3d81e2e5f272.jpg" width="433" />

  常用的半導體二極管其特性指標參數意義如下

  1.工作頻率范圍f(MHz):指由于P—N結電容的影響,二極管所能應用的頻率范圍,。

  2.最大反向電壓Vmax(V):指二極管兩端允許的反向電壓,,一般比擊穿電壓小。反向電壓超過允許值時,,在環(huán)境影響下,,二極管有被擊穿的危險,。

  3.擊穿電壓VB(V):當二極管逐漸加上一定的反向電壓時,反向電流突然增加,,這時的反向電壓叫反向擊穿電壓,。這時二極管失去整流性能。

  4.整流電流I(mA)I指二極管在正常使用時的整流電流平均值,。 

二極管其特性指標

  晶體三極管及其工作原理

  晶體三極管系由倆個P—N結組合而成,。根據組合方式的不同,有PNP型及NPN型兩種,。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晶體三極管的制造方法有生長法、合金法和擴散法等數種,。出于生長法工藝復雜,,質量控制困難,目前已被淘汰,。合金法工藝簡單,,價格低廉,目前多采用此法生產,。國產3AXl—5型晶體管即采用合金法制成,。合金法制成的晶體管的缺點是結的厚度不易精確控制,因而工作頻率不高,。

  擴散法的優(yōu)點是P—N結的厚度可以精確控制,,能獲得很薄的擴散層,因而工作頻率可以大大提高,。國產3AGll一14即屬此型,,適易在高頻下工作。

  晶體三極管共有三個不同的導電區(qū)域,,例如兩個P型區(qū)夾著一個N型區(qū)(P—N—P),,或兩個N型區(qū)夾著一個P型區(qū)N一P—N),就做成了晶體三極管的基本部分——管芯,。在每兩個導電區(qū)之間都形成一個P—N結,,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晶體三極管,都含有兩個P—N結,。按照它們不同的作用,,分別叫做發(fā)射結和集電結。兩個結把一塊完整的晶體分成三個區(qū),。如果兩邊是空穴導電的P型區(qū),,而中間是電子導電的N型區(qū),我們就稱它為P—N—P型晶體三極管,,反之,,如果兩邊是N型區(qū),,中間是P型區(qū),就叫N—P—N型晶體三極管,。晶體三極管的三個區(qū)域,,根據作用的不同,分別叫做發(fā)射區(qū),、基區(qū)和集電區(qū),,它們是三極管的三個電極,,分別叫做發(fā)射極,、基極和集電極。為方便起見,,常以拉丁字母e,、b、c表示,。 

晶體三極管

  晶體三極管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可以用它的放大作用來解釋,。因為,放大原理是晶體管一切工作的基礎,。

  我們知道,,在P一N結兩端不加電壓,電子和空穴的擴散受P—N結勢壘電壓的阻止,,無法繼續(xù)進行,。還知道:加正向電壓可使P—N結阻擋層勢壘電壓降低,擴散就能夠繼續(xù)進行,;如果加反向電壓,,將增高勢壘電壓,擴散就停止,。

  現(xiàn)在假定:在晶體三極管的發(fā)射結加正向電壓(P區(qū)接電池正極,,N區(qū)接負極),集電結加反向電壓(P區(qū)接電池負極,,N區(qū)接正極),。這時,發(fā)射結勢壘降低,,擴散能夠進行,,于是基區(qū)的電子跑向左邊的發(fā)射區(qū),發(fā)射區(qū)的空八跑向基區(qū),。如果用Ib代表從發(fā)射結注入基區(qū)的空穴電流,,用Ic代表從發(fā)射結注入發(fā)射區(qū)的電子電流,那么,,從發(fā)射結流出的總電流Ie等于兩者之和,。

  在實際晶體管中,,為了適應需要,人們設法使基區(qū)少摻些雜質,,所以它的電子遠比發(fā)射區(qū)的空穴少,,因此電子電流遠小于空穴電流,以至于Ib可以忽略不計,,這時Ie=Ic,。

  這樣一來,可以明顯地看出,,發(fā)射極的作用就是向基區(qū)發(fā)射空穴,,就好象電子管的陰極是專門發(fā)射電子一樣。

  大量的空穴到達基區(qū)以后,,由于基區(qū)做得很簿,,空穴很容易渡越基區(qū)跑到集電結的邊緣。集電結上加有幾伏甚至幾十伙的反向電壓,,這個電壓對空穴來說是能幫助空穴進入集電區(qū)的,。也就是況,帶正電的空穴一趕到集電結的左邊,,就受到集電結右邊P區(qū)的負電壓作用,,被吸引過去,然后與外電路的電池送來的電子復合,,形成集電極電流Ic,。

  但是,并不是所有擴散到基區(qū)的空穴都能被集電極吸引,,形成集電極電流,。因為在空穴路過基區(qū)的時候會和基區(qū)(N型區(qū))的多數載流子—電子互相吸引,和電子復合而消失,,加之上述基區(qū)也有少量的電子會跑到發(fā)射區(qū)去和空穴復合,,形成Ic,這兩種復合都需要由外電路電池供給負電子,,所以形成了基極電流Ib,。但因為基區(qū)很清(厚度只有萬分之一米),空穴穿過基區(qū)的時間只有幾億分之一秒,,所以復合的數量是很小的,,絕大部分空穴都達到集電極,故集電極電流Ic幾乎等于發(fā)射極總電流Ie,。 

 

A級放大器

  這是一個模擬晶體管工作狀態(tài)的FLASH,,你現(xiàn)在就可以填入數字或直接按Push開始。 

  上面講的是只加固定電壓而未加輸入交流信號的情況。在加入輸入信號之后,,加到發(fā)射結上的電壓就等于電池電壓Veb和信號電壓之和,,由于信號電壓是不斷變化的,發(fā)射結上的電壓也就隨著信號電壓在變動,,因而引起發(fā)射結阻擋層勢壘的高低也作相應的變化,。勢壘高時,發(fā)射極電流Ie小,,勢壘低時Ie大也就是發(fā)射極電流Ie會隨著輸入電壓變化而變化,。發(fā)射極電流Ie大就說明到達基區(qū)的空穴多,穿過基區(qū)到達集電結的空穴也就多,,結果集電極電流Ic也就大,,反之,發(fā)射極電流Ie小時,,集電極電流也會小,。同時,,我們也會想象到發(fā)射極電流Ie大時,,空

 

穴在基區(qū)的復合數目也會多些,Ie小時復合也相應少些,,復合電流也是變化的,。不過這種變化,由于復合電流本來就很小,,和Ie或1c的變化相比是很小的,,可以忽略。在這里我們用△Ie代表發(fā)射極電流的變化數量,,用△Ic代表集電極電流的變化數量,。

 

  若用△R代表發(fā)射結的交變電阻,R代表負載電阻,,我們很容易算出電壓放大倍數K,。如果以Vo表示集電極電流△Ic在負載R上產生的輸出電壓,Vin表示輸入電壓,,那么 

  K=Vo/Vin=(△IcR)/(△Ie△R)≒R/△R 

  由于發(fā)射結上加的是正向電壓,,這個電壓變化一點點,流過結的電流就會有很大變化,,所以發(fā)射結電阻△R是很小的,,一般只有幾十歐。我們知道P—N結的正向電阻很小,,而P—N結的反向電阻卻很大,,所以集電結的電阻很大,可達幾百千歐。因此負載電阻R也可以用的很大(阻抗匹配),,R一般是幾千歐到幾十千歐,,所以R/△R就很大,因此從負載上取出的輸出信號電壓Vc遠比輸入信號電壓Vin大,,被放大了很多倍,。這就是晶體三極管放大信號的道理。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